Loading...
取消讀取

編按:《人生最需要的20件禮物──給年輕學子和大人的品格勵志書》是一本叫好又叫座的書,在當今出版市場中,難得有此清流。作者伍爾本(Hal Urban)結束三十六年高中及大學的教師生涯後,經常受邀至各學校及企業分享,內容是他在品格教育上獨到的觀察與體會,這樣的分享掀起了一陣又一陣旋風。在台灣,透過豐盛品格培訓中心主持人劉慈惠近幾年舉辦的「豐盛品格大師講座」,伍爾本親自前來傳遞自己的執教心得,且有機會將本書介紹給宇宙光出版。我們特別專訪劉慈惠,盼望藉由她與伍爾本的近身接觸,一睹品格大師的行為風範,以及他的著作帶給人的啟發。

「這封信等我上飛機後,你再打開來看。」伍爾本結束第二年在台灣各地的巡迴品格講座,上飛機前將一封短箋交給劉慈惠。她按照約定,直到對方登機以後才打開來看。伍爾本在飯店便條紙上寫著: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比友誼更可貴。謝謝你們為我所做的一切,我非常感動,感謝你們夫妻對我熱切的招待與陪伴,我十分珍惜這段友誼。」

伍爾本在著作《人生最需要的20件禮物》〈兩個詞改變一生〉一章中提到自己的母親,「感恩是她為人處世的基石,是她的根基。她感謝生命和其中的一切,尤其家人。她從不錯過任何說『謝謝』的機會,無論是當面說、透過電話或親筆寫,她一生寫過的感謝函真的數以千計。」這個美好的品格傳承給了伍爾本,讓劉慈惠心頭十分溫暖。

「不同的學者探討品格的切入點不盡相同,但我多年來從事親子教養、社會情緒到品格教育等學術研究,以及這幾年推廣品格理論與實務連結,深刻感受品格是一種普世價值與生活方式,簡單說,品格是做你所說,說你所做,也就是言行一致。與具備良好品格的人相處,總是讓人感覺如沐春風。」劉慈惠過去任教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二十七年,現在是豐盛品格培訓中心主持人,回憶這幾年與伍爾本的來往,對於不唱高調而平實的品格核心精義有很深切的體會。

2014年,劉慈惠赴舊金山史丹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伍爾本得知消息,主動邀請她與夫婿住在自己的家。美國人向來注重隱私,這一借宿又長達三個月,伍爾本的真摯性情讓劉慈惠非常感動。從伍爾本來接機開始,劉慈惠與丈夫就不斷經歷作客卻仿如家人的怡然自得,以及親眼目睹這位品格大師日常生活的點滴。舉例來說,每天凌晨四點,劉慈惠就會聽見樓下車庫的門緩緩升起的聲音,接著伍爾本便驅車出門──他要去健身房運動,而且這個習慣數十年如一日。「原來,力行品格的人會有這種特質──規律與毅力。他總是這樣開始一天的生活。」這令劉慈惠印象深刻。美國人熱愛體育運動,伍爾本也是,平日喜愛看籃球及美式足球比賽。伍爾本特別招待他們去著名的舊金山巨人隊棒球場,親臨感受棒球比賽,讓他們體驗美國人對運動競賽的熱切。這經驗對劉慈惠與丈夫來說相當新鮮且印象深刻。「伍爾本熱愛生活,只要有機會,他就會想讓朋友體會不一樣的情境。」同年感恩節,伍爾本更邀請劉慈惠夫婦、以及他們在紐約及舊金山工作的兒子及外甥女到家中共度佳節。在他鄉異地,一家人可以如此團聚,賓主盡歡,是因伍爾本夫婦從心深處的接待而成的!

「伍爾本不是外向、熱情奔放的人,但他對人的真摯與溫暖,總是讓人感受到他很重視你、真的關心你,與他相處很自在,就連我們借宿他家、受他幫助,也絲毫沒有感覺受人幫助的壓力。」劉慈惠簡短道出伍爾本的人格特質。

大學就讀師大地理系,畢業後進入台南新化高中擔任地理老師,學生將劉慈惠視為大姊姊,她也真的像姊姊一樣關心學生,實際走入他們的生活,關懷陪伴。後來出國改讀幼兒教育,回國後就在新竹教育大學任教。隨著年齡增長,她與學生擁有像大姊姊、甚至媽媽的親密信任關係。「或許跟我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有關,從小在教會活動,很喜歡小孩、以及與人互動,也立志要當老師。身為老師,我期許自己能以生命影響生命,陪伴學生成長,激發他們的潛能。」這些年一路走來,劉慈慧深感品格教育是送給下一代最重要的生命禮物,這樣活化在生命中的品格根基,她不只在陪伴學生時不斷揣摩與落實,也從長大成人的兒子身上得到印證──美好的品格使人自信、自在卻不自大,盡力活出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具備關懷他人的能力。

目前,劉慈惠也在大學開設「品格圓夢力」通識課程,並以《人生最需要的20件禮物》作為指定閱讀教材之一,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對作者伍爾本提倡的品格印象深刻,同時促使他們自我反省。例如:

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和收穫就是,老師常常說的「品格,就是活出最好的自己」。對每個人來說,最好的自己的定義都不一樣;但是就這堂課來說,最好的自己就是讓自己的生命精采、有價值。人生只有一次,不會重來,所以,選擇什麼樣的態度,人生就會成為什麼樣子,那麼何不讓它是正向、並且充滿光輝呢?

《人生最需要的20件禮物》中講到GIGO(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讓我開始思考每天輸入自己生命的究竟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東西,因為接收到什麼東西,心思就充滿那些東西。所以,我開始注重資訊的內涵,我會到圖書館翻閱文學雜誌,看一些正向小語錄,相信經過時間的累積,一定會有成效。

當我們感嘆現在的年輕人不愛閱讀,伍爾本平易近人又精闢的文字卻感動了年青學子,盼望這本書可以帶給更多不同年齡層的人啟發──態度改變了,人生就有不一樣的風貌。

書摘

第7章:誠實建造信賴鞏固的關係;不誠實則破壞關係

完整的人在人生各方面都是誠實的,他們堅持高道德倫理標準,不但自重也贏得他人敬重。他們與家人、朋友,甚至生意來往的夥伴,都建立信任的關係,且保有好名聲。表裡不一致的人欺騙又造假,不誠實的人因為欺騙而自絕於內在平安的知足境界,也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與實現。不誠實阻礙了我們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又使我們無法體驗無虧良心之美。

諾貝爾獎得主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常使用「敬畏生命」一詞。他說除非我們培養一套個人倫理規範,否則不會對生命產生敬畏,而這套倫理規範包括所有人皆應誠實相待。他寫道:惟當我們培養出這種表裡一致,才會「覺得這世界是我們的家鄉」,並且真正在世上發揮功效。在史懷哲心目中,誠實是最基本的品格,凡是真正尊重生命之人無不具備。

智者的高見

誠實是我們最重要的選擇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有個人大大強化了我這個信念,這人就是康乃爾大學的皮勒摩博士(Dr. Karl Pillemer),他針對六十五歲的人做了廣泛的研究,他稱他們是「全美國最聰明的人」。他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書叫《30 Lessons for Living》(《發現幸福:1000位長者教會我的人生30堂課》),他花了五年的時間採訪了一千多位長者,他並不是主張年紀大的人就自動變得有智慧,但是他採訪許多長者,請教他們人生最寶貴的功課是什麼,結果真的遇到許多極有智慧的人。他問他們會給下一代什麼建議──也就是給你和你的朋友、同事的建言。

書裡有一段標題是:「第一課:總要誠實」,皮勒摩博士說,他所採訪的長者一致認為誠實是讓人生免於後悔的最重要處方。當被問到他們生活依據的主要價值觀與原則時,所有人的回答都包含誠實與表裡一致。他也對這些長者所培養出的其他美德做了一些評論,他的結論是:「雖然他們推薦了一長串的美德,但其中有一項一再被提出來,就是:總要誠實。要不要誠實全看你自己,但若你選擇忽略不管,可別說他們沒警告你!」

第18章:沒有比友誼更珍貴的

我們都同意若沒有好朋友,人生會很空虛而痛苦。但若有好朋友,人生則會充實而喜悅。

真正的朋友就是──
●令你敬佩的人。
●真心對你而且永遠跟你說實話的人。
●當你想做點好玩的事情,會第一個想到的人。
●碰到困難時安慰你、支持你的人。
●順境時跟你分享快樂的人。
●永遠可靠、可信賴的人。
●讓你覺得自己很重要的人。
●將你最優秀的品質激發出來的人。

跟朋友越來越像

常常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互相感染,跟誰花最多時間在一起,我們就跟誰越來越像,或好或壞。──法利(Christopher Farley)

我們怎樣被別人影響,尤其被最要好的朋友影響,早已有研究和文獻證明了。許多研究的結論都指出,我們花最多時間在一起的五個人,會深深影響我們,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像他們。雖然這個具體數字並非人人同意,但是大家都同意,跟誰花最多時間在一起,就會跟誰越來越像。以下就是朋友影響我們的幾個主要方面:
●態度──我們怎麼看人生
●價值觀──我們重視什麼
●尊重──我們如何對待別人
●語言──我們所使用的話語
●工作倫理──我們付出多少努力以符合責任
●金錢──我們如何處理金錢和用錢來買什麼
●休閒時間──休閒時做些什麼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人生最需要的20件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