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友從手機傳了首西洋老歌〈Rivers of Babylon〉給我,跟著旋律,我回溯到八○年代的光景。那時的我初為人父,對於西洋流行歌曲已不像當學生時那麼專注,但由於〈Rivers of Babylon〉當時非常流行,流暢的節奏與明快愉悅的和聲,很容易讓人留下印象,其中最深刻的就是「Babylon」這句歌詞,如果說作曲的人當初刻意要凸顯這句「Babylon」歌詞的話,他是成功的。因為對我來說,整首歌我除了旋律就只記得「Babylon」。

事隔四十年後,拜科技之賜,我再與老友「Babylon」相逢時,它不僅有聲亦有色了,因此能得見合唱團載歌載舞的原貌,更難得的是,如今我才真正明白這首歌的意義。

這首具有牙買加民歌風味與舞曲節奏的西洋流行歌曲,它的歌詞與舊約聖經〈詩篇〉一百三十七篇1~4節有關,經文內容是:「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當初引起我想了解歌詞的原因,是因為我聽到「巴比倫」與「錫安」這兩個地名;而這次,當中文字幕隨著歌詞一句句顯現的時候,我才發現整首歌詞並非完全依據聖經原文寫作,但其背景與聖經有關,或者可以說,歌詞蛻變於聖經,實無庸置疑。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西元前五百多年,猶太人被尼布甲尼撒王打敗,成了巴比倫的囚犯,他們被迫坐在河畔唱歌。聖城耶路撒冷已被敵人佔領,這時的猶太人哪有心情唱歌?但在受逼迫的情形下,他們只有含淚唱出懷念家鄉的心聲。

沒想到這樣悲慘的聖經故事,經過兩千多年後,竟成了流行歌曲的歌詞,真是匪夷所思。我不知道這首歌的作詞是否是猶太人?也不知道他寫作的動機,但這首歌當時在歐洲樂壇引起巨大轟動,單曲銷售量亦創下英國唱片史上的紀錄,卻是不爭的事實。

巴比倫河〉歌詞大意是這樣的:
來到巴比倫河邊,我們坐在你身旁。
我們哭泣又悲傷,當我們想起了錫安的家鄉。
邪惡的敵人把我們擄掠到這裡,
還強迫我們把歌唱,
我們怎能唱得出聖歌來,
在陌生的異國他鄉。
但願今夜我們口中所言,和心中所思,
能讓他們接受。
來到了巴比倫河邊,我們坐在你身旁。
耶,我們哭泣又悲傷,當我們想起了家鄉。
來到巴比倫河邊,我們坐在你身旁。

聖經內容與流行文化成功合為一體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巴比倫河〉讓我覺得特別的是,原本令人哀傷的歌詞,何以卻以舞曲似的旋律來表現?更有意思的是,演唱團體雖是由有色人種組合,演唱時的表情卻不激情也不悲傷,反而給人一種不卑不亢、自信與淡定的感覺,肢體更隨著節奏而自由舞動。這種演出風貌,到底要傳遞怎樣的信息呢?特別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民謠詩人巴伯‧狄倫後,我對於類似的文創作品特別注意、特別有興趣。

巴比倫河〉原創於1970年,距1967年「以阿六日戰爭」發生的時間很近,而這次戰爭的結果,以色列以寡擊眾,戰勝眾阿拉伯諸國聯軍,改變了以色列在中東甚至在世界的地位,相較於當年流落他鄉的可憐景況,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不再是亡國奴,毋須再坐在巴比倫河畔唱哀歌。他們經過兩千多年顛沛流離的日子,終於見證上帝的信實;他們能重返故土,整建自己的家園,是上帝何等大的恩典。如今他們用一種充滿希望的旋律來表達:他們已完全脫離悲情的捆綁,正面地迎向未來,以致悲慘的歷史可以謳歌,因為他們今已得勝。

我認為,兩千五百年前,受俘的猶太百姓在巴比倫河回望錫安時,除了思鄉之情可得安慰,更可堅定自己的信心,因為敵人可以奪去他們的土地,但奪不走他們的靈魂。錫安是猶太人的精神支柱,只要錫安存在,猶太必不致滅亡,因著這樣的信念,猶太人跌跌撞撞地終於在今天站了起來;但他們也清楚,耶和華上帝是輕慢不得的,歷史上的慘痛教訓曾一再重複,一時的勝利不表示永世的太平。這首〈巴比倫河〉以感恩的心回顧,也以謙卑的心自我儆醒,上帝所賜的福分必須珍惜,但上帝的榮耀也必須彰顯。相隔四十年,如今再聽這首歌,我有了更深的敬意。

歷史的事實不能改變,但面對歷史的態度,可由自己決定。我欣賞〈巴比倫河〉演唱團隊所展現的姿態。

基督信仰與流行文化並不背道而馳,如同這首在流行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巴比倫河〉,形式是現代的,內容是聖經的,誰說這不是福音廣傳的好方法、好渠道呢?

……(文未完,請見2017年2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