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目中訪問曾罹患憂鬱症的李靜淵先生,談談他一路走來,患病、得醫治的經過,期望藉著他的分享,帶給聽眾們鼓勵。針對疾病的話題,他提出了自己的經驗──就醫、用藥、找諮商者尋求病因,面對病因,在信仰中經驗上帝、得醫治,由他娓娓道來,自能帶給聽友啟發。但訪談中帶給我最深印象的,卻不在這些,而在於他提到的「化學實驗」。

 怎麼說呢?學化學的他,廿多年來就專注於實驗室中的工作,樂此不疲。他說實驗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循著一個理論去做實驗,如果做不出該有的結果,就會成為一項挑戰。基本上,實驗是在掌握中得結果,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是個「結果」。實驗室中並沒有完全的失敗,在實驗室裡面對挫折與挑戰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長期的實驗研究造就了他勇於面對新事務、樂於面對挑戰的個性,也習於針對問題檢討、反省,找到成因、修正做法、繼續嘗試。他認為面對失敗絕對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可以發現到別人未發現的事實。成功的實驗其過程、結果是一樣的,但失敗的實驗過程與結果卻是一人獨享,更有價值。

 他深深以為一個人只有在逃避失敗時,才是真正的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找到原因,繼續走,是邁向成功的必經過程。因為有如此的信念,所以當他被憂鬱症所困時,能毫不遲疑的去看精神科醫生,也才能有勇氣主動找諮商者協談,找出自己的病因,勇於面對。

 我所以對這段印象深刻,原因在於太多人缺乏這種從實驗室中培養出對失敗、挫折的正確觀點。往往,我們會想儘量逃避失敗、免掉挫折,無法正視它們的存在,更沒法體認到失敗、挫折存在的必然性。當我們無法正視它們的存在,只想駝鳥式的躲避時,就錯失了面對它們、解決它們的機會,也少了修正路線,使自己更接近既定目標的機會,失敗與挫折對我們而言,就只是個大黑洞而已。

 對一些罹患精神方面疾病的朋友而言也是如此,認為得了這類病是種挫折,只想遮掩,跟坦然面對、紮實走過所引致的後果截然不同。我看到李靜淵(現在已經是教會長老了)目前所擁有的光采生命,也確知在這一趟實驗中,他已得了滿意的結果。

 對我們而言呢?我們的挫折、失敗,可能並不在於身體的疾病,但我們是否真有這種實驗精神,不畏失敗,透過反省找出癥結,再繼續實驗,以達到滿意結果呢?

                                      (作者金明瑋原發表於宇宙光雜誌90年12月號)

後記:從小,我自己的成長經歷算是順利,所以造成我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挫折的性格,直到大學畢業,有機會認識上帝,接受主耶穌成為自己生命中的救主之後,才漸漸開始學習這項功課。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這跟信仰有啥關係?有!在信仰裡,上帝幫助我漸漸看到自己的本來樣子,幫助我去面對、接納自己的本來樣子,在這個過程裡,我才發現自己的怕失敗個性,才開始學習去面對失敗。說真話,現在仍在學習中,不過我覺得,能學著面對失敗與挫折,並且懂得用一種幽默釋然的態度去看待,是讓自己活的自在舒適的一個秘訣呢!你覺得呢?(200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