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生從小到老要學的功課很多,如何把話說得好是其中之一。箴言二十五章十一節:「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像金蘋果鑲在銀的器物上。」(新譯本)可見話說得好,它不僅要有價值(金蘋果),而且還是藝術(鑲在銀的器物上),這誠然不是易事。

有一位仁兄請客吃飯,客人皆準時到達,唯有主客遲未現身。主人不免心急,喃喃自語:「怎麼該來的還未來?」不料被幾位客人聽見,心中不是滋味:「那麼我們是不該來的囉?」於是推說另有他事,起身告辭。主人一看,更加著急,連忙又說:「怎麼,不該走的又走了?」剩下的幾位一聽也心裡有氣,「我們是該走的了?」於是紛紛請辭,走得淨光,一個也沒留下。講話講得如此不合宜也算少有的了。

舊約聖經士師記有一則說話合宜的記載。以色列人受米甸人等欺壓,神興起基甸攻擊米甸人。跟隨基甸的有本族的亞比以謝人、瑪拿西人、亞設人、西布倫人,拿弗他利人。米甸人潰敗逃逸,這時基甸通知以法蓮人防守約旦河口,於是以法蓮人捉住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並予處決。以色列人獲得勝利,理應皆大歡喜,然而以法蓮人卻質問基甸:「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當時的戰場是在耶斯列平原,位於瑪拿西北端,與瑪拿西、亞設、西布倫、拿弗他利接近,而以法蓮在瑪拿西南邊,距離戰場較遠。基甸大可以地理位置不便與作戰時機急迫為由回復以法蓮人,但如此勢必引起一場爭端。基甸回答得好:「……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嗎?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交在你們手中;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基甸說了這話,以法蓮人的怒氣就消了。

講話要進止得宜,多說一句是畫蛇添足;少說一句又功虧一簣。猶如圖繪美女,要纖穠合度,增一分則太胖,減一分則太瘦。分寸拿捏得準,才算高竿。

幾年前我親身經歷一事,迄今難忘,常常引為借鑑。

台北市的公車近十餘年來改善甚多,車體美觀寬敞,駕駛態度和善,兼之捷運通車後公車已不擁擠,銀髮族又有悠遊卡可以免費乘坐,因此我常坐公車南來北往。

一次在一個紅綠燈路口的停靠站我上了公車,坐在駕駛後面的座位上。眼見紅燈變成綠燈,駕駛正要關上車門預備起步,一位老者一面拍著車身表示要上車,一面叫:「等等,等等。」駕駛立刻大開車門,並說:「慢慢來,我們等你。」只見老者一手拄拐杖,一手拉住門內扶手,顫巍巍地往上邁步。嘴裡說:「老了,爬不動了。」駕駛說:「你不老啊,能坐上公車就不老。」我在後面聽了不禁點頭,心想這位駕駛態度好,講話也好。誰知他又加上一句:「你看我後面這位,比你還老。」我就坐在駕駛的後面,他這麼說豈不是指我?我固然不年輕(要是年輕的話豈能免費坐公車),但說我比剛上車的這位還老我可真不服氣。再說,我招誰惹誰啦,幹嘛扯上我呀?他多說的這句話讓我對他的好感盡失。常話說「言多必失」;箴言十章十九節:「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確實不錯。

但是該說的不說,也會僨事。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婦要出門,給自己不太懂事的孩子準備了一張大餅,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告訴孩子餓了就吃。這張餅很大,足夠讓孩子吃到他們回來。結果等他們回來時,孩子卻餓死了。因為他們沒有告訴孩子,大餅要轉著吃,孩子只知道吃前面的不知道後面還有。祇因為家長少說了一句話,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竟然卻發生了。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少說了一句該說的話,以致誤事或引起誤解,大概許多人都有經驗。

一句合宜的話要能於人有益:在人挫折時給予鼓勵;在人徬徨時給予指點;在人自棄時給予肯定。

一所小學的五年級,導師對一個精神不振、功課落後的學生泰迪,印象很壞。一天翻閱他過去的紀錄,發現一年級的老師寫道:「泰迪很聰明,作業很整潔,也有禮貌,大家都喜歡他!」二年級老師說:「泰迪很優秀,但他的母親罹患了絕症!而父親對泰迪並不注意。」三、四年級老師的評語就每況愈下:「泰迪開始退縮,對課業不用功,有時在課堂上睡覺。」導師這才瞭解泰迪的問題。聖誕節泰迪送導師的禮物非常寒酸:一條假鑽手環,小半瓶剩下的香水,班上有的孩子開始嘲笑。但導師不但直呼漂亮,還帶上手環,並噴了一些香水在手腕上。放學後泰迪對導師說:「老師,妳今天聞起來好像我媽咪喔!」從此導師開始關注並鼓勵泰迪,泰迪彷彿重新活了過來,到了學年尾聲,泰迪已經成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之一。鼓勵常比苛責有效。

舊約聖經列王記下第五章記載了一件事。亞蘭王的元帥乃縵長了大痲瘋,去到以色列求先知以利沙醫治。先知不接見他,只告訴他去約旦河沐浴七次,就可痊癒。乃縵以為先知輕視他,發怒地說大馬士革的河水不比約旦河更好嗎?便欲轉身離去。他的僕人對他說:「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做嗎?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這句話點醒了乃縵,果然照先知的話下約旦河沐浴七次,而得到醫治。這個僕人說的,正是合宜的話。

箴言十八章二十一節:「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對於話語威力的形容並非過甚其詞,我們豈能不謹慎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