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友寄給我一篇文章,講到時下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普遍都得富裕病,意思是孩子自己沒有能力煮飯、沒有工作價值、社會需求消失,也就是不能適應社會,找不到生活的重心與目標。文章中說根據研究結果,美國破產族中,超過七成來自中產或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原因不在於他們的資源太少,而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或太充裕,因此,美國興起了反思浪潮,五分之一的富翁寧願把財產捐出來,不再留給子女。文中還引用了今年一月美國《商業周刊》中,二十五個最佳觀念專題報導的第一句話: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提醒大家在財產的處理上要做智慧的決定。

我想到由大塊文化所出版的《人生的九個學分》這本書,作者巴瑞˙葛利夫是一個精神科醫師,曾為多個大企業提供諮詢。因為工作的關係,他接觸了許多外表成功的人,體會到這些人都有一種渴求,就是想把自身所累積的、不只是物質財富的東西傳給後代,因為他們似乎理解人生價值的淨值,絕不只是一個靜態的、基本的數字而已,如果把生命降格為一場金融數字遊戲,就未免太過狹隘了,他認為人生價值的淨值,應該是由現金與股票、各種物品,以及精神價值組成的三角凳,三者必須保持平衡。他強調人是具有靈性的生物,無論賺得了多少財富,對於贏得價值都幫助有限,因此他認為我們要為後代子孫留下的絕對不只是我們賺得的物質,而是我們學習體會到的精神遺產,在他的觀察體認中,這些精神遺產可以分為八項主題,簡述如下:

愛的需要:對自己感到自在,並且能與一特定的人分享愛。
學習的需要:去探索、伸展、成長,以便適應新的環境。
勞動:在日常工作中創造意義與價值。
歡笑與傷悲:懂得以歡笑體驗生命的喜悅與歡愉,也知道遭遇不公或處於厄運時如何面對傷悲。
連結:知道如何與人連結,懂得和人建立持久的關係。
生活:認識生命的本質,願意冒險並對生命永懷希望的能力。
領導:激勵別人、影響別人的能力。
捨棄:處理生命中失望和失落的能力。

如果作父母的能夠藉著自己生命的展現,培養孩子在這八方面的能力,那麼就已經給孩子留下了豐厚的遺產。作者強調,父母應該是把自己最好的部分留給孩子,如:好奇心、忠誠、熱忱、美好的記憶、家族的傳統、流傳的故事等等,這些無形的東西比有形的金錢更有價值,也會讓我們在愛我們、懷念我們的人心中永遠不死。

將這本書與好友寄來的文章相對照,我有了個結論:不是一定不把金錢留給小孩,而是要想想有一天當我們離開人世時,到底留給孩子什麼樣的遺產?只是金錢?還是平衡的三角凳?當孩子擁有後者時,能不能從父母得到豐厚的金錢已經不重要,因為他已有能力開創屬於自己的豐盛人生,同時也具備了成熟運用金錢的能力。但若父母除了金錢並未給孩子其他遺產,那可想而知,孩子很可能就在富裕病中凋謝。對於原本就非屬富裕一族的父母,除了可以確定自己的子女有富裕病的免疫力之外,也要想一想,自己留給子女的遺產是什麼呢?不要說自己一無所有噢!自己的待人接物處世方式就是留給孩子的遺產,而這種遺產的影響或比金錢的影響還深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