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小安的媽媽 說 :「以前我和先生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時候吵得很兇,常常脫口而出說要離婚,後來她就變的很容易緊張,有一次她二年級放學,我們臨時出去,她回來看不到我們,雖然當時她有馬上叫同學來陪,但是之後就開始變的很恐慌, 不准我們外出。

 她幾個月前開始拒絕上學,如果很 不 情願的到 了 學校, 便會不定時的打電話回家,要確定我在家中,如果沒有接到電話,她就會很急很生氣,有時候會因此跑回家」,媽媽泛著紅眼眶與疲憊說 :「我都被她搞得很緊張、很累 ,甚至平時不能外出,只是為了要接她電話。」 

有分離焦慮問題的孩子,在認知上常會認為依附的對象離開之後會一去不回,或者自己會發生諸如走失、被綁架、被殺害或成為任何不幸事件的犧牲者, 導致和依附對象分開;情緒方面則是持續的擔心;行為表現出為了能夠和依附對 象在一起或在家裡,不願意或拒絕上學,甚至依附對象不在自己的身邊,會不願 意或拒絕睡覺,在學校或其他可能會和依附對象分開的場合中,經常抱怨頭痛、 肚子痛、噁心、想吐等身體方面的問題,會一再的以亂發脾氣、哭鬧、拜託父母 不要離開等方式表示內心的不安,在外面,會一再吵著要回家,不斷的打電話回家。 

分離焦慮成因 

幼兒在一歲前,還未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 念 ,當事物 離 開 了 視 線,幼兒 便 會認為該事物 不見了 。所以,如果時常 更 換照顧的對象, 例 如換褓 母、托嬰 …等等的 行 為,則每換一次照顧 者,幼兒會認為原 來 可 依賴、與他生命與共的人已經消失,永遠 不 會回 來 。他所面 臨 的是死亡 的恐懼與威脅,面對一個無法言語的幼兒,這些情緒是非常嚴重及深刻 的,會讓他感到悲傷、無助、恐懼、 不 安、 不 信任、害怕、失 落 、被遺 棄 …各種負向的情 緒,將造成 烙 印,一輩子深埋在他的內心深 處,影 響 他一生的人格發展,我們稱為「原始分 離 焦慮 」。 

第二期的分 離 焦慮大約在一歲半到二歲,有些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 因素而讓孩子提早進入托嬰中心或幼幼班,這時孩子對人的信賴感尚未 發展成熟,心 理 還未有足夠的資源 來 面對與父母的暫時分 離 。我們很容 易 看到孩子在幼稚園門口哭鬧 不 休、抗拒進教室,甚至哭到肝腸寸斷, 傷心欲絕,認為被拋棄 了 。 

第三期分 離 焦慮,約在幼兒二歲半到三歲,此期對於進入探 索 自己 與環境已轉成熟, 若 長時期面對父母吵架、 離 婚、媽媽 離 家出走,讓他 有被遺棄的感覺。 

並非每個孩子面 臨 到分 離 焦慮 都 一定會出現 行 為問題,而且有些小 時候的分離 焦慮會在長大才後更 明顯。如午睡醒來全家人都不 在, 天漸漸暗 了 , 不 安的感覺油然而生,需要有人保護,處於黑暗或天黑中 也會感到極 度不 安。 

焦慮的增強—控制感 

在面臨分離的壓力之下,孩子如果能夠抓住安撫焦慮的辦法,她便會學到用 這種方式來降低焦慮,形成控制感,行為偏差問題也可獲改善。像本文案例的小 安,在每節下課打電話回家,以確定母親一定在家,媽媽不會不見,立即暫緩了 焦慮的情緒,或者是在學校遇到挫折時,可以立即透過電話尋求安慰,也得到父 母的注意,使自己的問題獲得了父母的關心,同時降低了面臨父母要離婚的可 能。我們必須去瞭解孩子背後的原因,然後用替代的方式和資源來增加孩子的控 制感,否則,行為問題則越來越嚴重。 

處理分離焦慮 

  當兒童有分離焦慮產生時,通常會拒絕上學,這時,一定要採取「漸進式」的方 式,而不是被強迫或者不情願,不然容易使問題更加惡化,以下是在治療中時常 教導父母使用的方法:一、先建立孩子對學校的好感:運用假日由父母陪同孩子參觀園裡環境或遊戲, 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建立安全感,進而產生良好印象。 二、親子共同參與父母能與孩子共同參與幼稚園或托兒所活動,引導有共同話 題,在過程當中,也讓兒童 瞭解對陌生的環境有焦慮是正常的情緒。 三、行為的修正:心理治療中常採用一些行為技巧,如:行為記錄、代幣制度、 正向增強等,當孩子的行為有到達某種「小目標」的時候,就給予其真正喜歡的「獎勵」,而這個「要求」和「獎勵」,是治療師、孩子與照顧者共同討論協定的 結果,需要實際且逐步按照計畫執行。 

不要對孩子說威脅的警告

很多父母常對孩子說:「不乖,就把你送到幼稚園或托兒所」、「不乖,就把你 丟掉」、「不乖,就叫警察來抓你」,這些警告有一些是做不到的,並且會讓他更 加害怕這些原本就不瞭解的東西。父母若經常不斷的容忍以及被孩子控制,到了 容忍極限則所有的情緒傾巢而出,而遭受情緒的發難對於孩子而言又是另外一種殺傷力。 

治療兒童分離焦慮的方法,就是找出潛在的原因、評估、經由時間的累積和 實際步驟管理,需要堅持毅力、秉持耐心,才能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