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在講義雜誌上看到一篇翻譯的文章,說到一個父親的經驗。
 這個父親自小愛看棒球,當他的兒子四歲時,他以為兒子已經會看職棒聯盟賽,所以就選了個周末,興沖沖的帶了些水果零食開車載兒子去看棒球比賽。

   那天天氣很好,兒子在九十分鐘的車程中從頭睡到尾,到了球場又找到了停車位,看起來,情況都不錯。他們早到了半小時,正好看到比賽雙方的打擊練習,之後,當工作人員清理內野時,兒子就要吃東西,做爸爸的只有將帶來的水果一樣樣的給兒子,讓他啃了根紅蘿蔔、吃了個蘋果、一些葡萄……反正,在十五分鐘內,兒子就把帶來的所有東西解決了,比賽還沒正式開始呢,他要回家了。

   可以想像這個爸爸內心的氣憤,但他警悟到,如果他堅持要看球賽,兒子的一天就搞砸了,他只好咬著牙,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離開球場。那時候,場子裡正開賽。

   他滿肚子不高興的進入車子,駛離得之不易的停車位,孩子知道爸爸不高興,臉上流露著不安,做爸爸的當然不喜歡孩子有那種表情,但他的心情就是好不起來,他也不想就這麼開車回家。當車行經過波士頓科學博物館,他記起以前帶兒子去,玩得很開心,所以勉強問兒子要不要去博物館,兒子答應了,父子倆就去了。全館幾乎只有他們父子倆,當他們穿越涼爽舒適的展覽館時,這個父親突然意識到,他一直希望兒子跟自己一樣,喜歡看球賽,當兒子不如自己所願,他就生兒子的氣。其實,錯的應該是自己對兒子的期待,而不是兒子的行為啊!自己應該改變對兒子的期待才是。

   於是,他們花了三個小時逛博物館,從各種角度看大恐龍,試試坐太空船的滋味,參觀有關離心率、或然率的每項展覽……,總之,父子倆都很開心。每當兒子發現新事物時,就要爸爸分享他的興奮,而這個爸爸也真覺得興緻盎然。

   父子倆合力挽回了這一天。原因只在於年幼的孩子還不懂得如何勉強自己,逢迎大人,他只是一味的把持他喜歡的,而這個爸爸能意識到孩子沒錯,理性的適時擺脫自己對事情的期待與夢想。

   我很喜歡這篇短文,深深佩服這個爸爸的智慧,雖然只是發生在與四歲孩子之間的小事,但他所體悟到的卻是我們與人相處是否和諧的大道理︰是不是能隨時自我反省?是不是願意放下自己的面子修正自己的行為、想法?是不是對別人有不當的期望而造成雙方緊張的壓力?如果,我們能真心體會其中奧妙,相信在與人交往中的大部份問題就可解決,只是,我們是否有這個智慧呢?

          (作者金明瑋原發表於宇宙光雜誌80年8月號)

後記:我真的一直很喜歡這篇文章,常常都會想到這篇文章,尤其在「事與願違」的時候,這篇文章就會跳入心底,提醒我一些什麼,讓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想法,扭轉自己的心情,你會不會也喜歡這篇文章呢?(200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