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目中訪問了任職復興中小學輔導主任的俞葳女士,談到親子相處的種種心得。她談到在她的小孩還小的時候,對音樂有反應,使得一向喜好音樂的她即刻就編織起一個美麗的夢──要孩子學音樂、先彈鋼琴,再拉小提琴,一片美景在她腦際,她也著手舖陳,為孩子安排了課程。豈料孩子正式一學,卻對鋼琴興趣缺缺,每次練琴都是一大折磨,她得想盡辦法才能使孩子照規矩練琴,母子關係緊繃得很。後來,她的另一半與她懇談,提醒她孩子並不真心喜歡音樂,別逼他了,她接受了這個事實,美夢雖破碎了,卻換回了孩子的快樂,之後,她又發現孩子愛畫畫,而且還得到外人許多誇讚與獎賞,於是,她就安排孩子學畫畫,讓孩子快快樂樂的畫,到了國中,讓孩子依其所願讀美術班,高中也學美工專科,之後出國讀大學,目前,已在澳洲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又申請到美繼續修讀,一路下來,表現傑出,而且保有了他的快樂。

    與許多孩子相較,俞女士的孩子是極幸福的吧!他的父母能清楚的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各有特色,所以不逼他走大家都認為該走的路,反而在發現他有某方面特長時,再幫助他盡情發揮自己的特色、專長,使自己在特有的一部分上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反觀許多父母,在升學主義的龐大壓力下不管孩子的專長是什麼,就是先逼孩子的功課成績,認為孩子「乖不乖」「成不成材」的唯一考量標準就是成績好不好,考得上考不上好學校,以致使一些原本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孩子壓抑了自己的專才,在正規功課裡打轉,成為一個成績尚可的學生,甚或被搞得一無是處,成了個父母眼中不長進、不成材的壞學生。任憑某些專屬自己的天分被壓抑,不得發揮機會。

    俞女士就提到她曾輔導過一對母子,那個孩子成績很不好,實在不是讀書的料,但他非常喜歡也擅長做木工,他的母親卻總是逼他讀書,以致弄得雙方關係緊張,母親在痛心無助的狀況才找俞女士尋求幫助。俞女士勸她不如要孩子好好的去學木工,那位女士簡直不能相信這是出自「老師」的建議,她當然不能接受。但孩子的狀況愈來愈糟,這位母親沒辦法,只有再找俞女士,俞女士所能提的具體建議仍是要這位母親修正觀念,人並非每個都是讀書高手,個人都有其專才。應適性發展。這位母親在沒有其它路可走的情況下,只有接受建議,不再逼孩子讀書,鼓勵他學些工藝,果不其然,孩子壓力一解除,很快的就與母親恢復了很好的親子關係,他也能快樂的發揮所長。

    對為人父母者而言,不論自己以前讀書時讀得好不好,總是會要求孩子要讀好。不論是否明白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各有天分的道理,總是期望自己的子女會是「傑出」的一位,在今天這個開放的社會裡,許多父母還是有濃厚的士大夫觀念,認為只有讀好書才是日後有出息的唯一憑證,所以不能甘心樂意的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能讀好書卻能做好某樣事的事實,硬是抹煞孩子的才能,如同硬是將成長中的樹苗壓成自己想要的形狀,不允許它順性自由成長,多可惜啊!

   記得曾與一位擁有一雙傑出兒女的母親談到她教養子女的方式,她的答案就是不要壓抑孩子,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所長。聽來簡單,但真能做到這一點卻是要將孩子視為完全獨立尊貴的個體,由心底認清孩子不是自己夢想的實現者,能儘量客觀的以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發揮自己,即使孩子的志向與做父母的理想大相其趣也能欣然接受、欣賞,鼓勵孩子在自己的方向上努力奔跑。這,可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呢!

    你,做得到嗎?

(作者金明瑋原發表於宇宙光雜誌84年6月號)

後記:我已經做媽媽二十年了,越來越覺得在教養孩子這件事上,說比做容易太多。不過,細細探究不容易的原因,在於父母很難從心裡認定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易站在一個開發者的角度,幫助孩子挖掘、發現獨屬自己的能力,再盡情發揮。父母總是固執的要求孩子達到某種水準,不論孩子的特色在哪裡。很可惜,也很令人遺憾,不知你是不是父母,你同意我的看法嗎?(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