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當網路通訊從BBS丟水球時代進化到MSN時,小綠人的「登登登」幾乎是每天開電腦都一定會聽到的聲音,且透過MSN可聊天、傳遞訊息,也可在重要節期互道恭喜、維繫友誼,我當時認為這是劃時代的進步,MSN讓一切都變得太酷、太便利了;而在進入這智慧型手機普及的年代後,僅透過智慧型手機就能登入社群平台、通訊軟體來完成比MSN更全面的溝通功能,而除了享受更快速、便捷的溝通之外,那充滿想像的「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讚」的背後動機,更可說是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吸引人的附加功能。

已讀不回與讚不讚
這些新科技的轉變讓我觀察到幾個現象。在MSN風行的那個年代,我好像沒聽過前來求助的主題、內容與MSN的互動有關,相較於此,我已聽聞幾起因人際關係議題,或因溝通不良而引起焦慮的諮詢,其內容與「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讚」有關,且在我生活周遭也上演了類似的內容,例如:

有個學生來找我討論事情,過程中他的手機響起了Line訊息的聲音,他拿起來看了一下,很快的把這訊息打開,又立刻把手機收起來
「不回一下訊息?可以跟對方說,正在跟老師討論事情…」
我還沒講完,他立刻回應「不用回」古靈精怪的他繼續說「我故意的…」
「故意?什麼意思?」
「就是…故意讓他看到我『已讀』」
「然後…?」我滿腦子問號
「就是讓他知道我已經看了這訊息,但卻沒有回他」他略帶深意的微笑著
「所以…?」
「就是『已讀不回』嘛」他瞪大眼睛繼續說「老師,我這樣做是有特殊意涵的…以後再告訴你。」


某次與幾位好友的聚會時,小芬火氣很大的說
「你們覺得,他這樣會不會太過分,我早上Line給他,他很快就『已讀』了喔,但卻沒有回我。」
「可能剛好在忙沒時間回吧,反正你們每天都會見面,沒關係啦」朋友都試著安撫小芬。
「怎麼可能沒時間,他中午還去別人的FB上面按讚…」
「對耶,怎麼可以這樣、這樣很怪!」有人跟著附和
「他常常『已讀不回』耶,而我也發現,他會在別人的FB按讚或留言,但來看過我的Po文,卻常沒有任何反應。」他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可是你不是才跟我們說他再怎麼忙,每天一定都會來找你,假日也都會陪你逛街啊、到處走走…」有人提出質疑。
「但他在Line、FB上面都不理我」他忿忿不平的說,「我覺得他怪怪的,一定有問題。」

新科技帶來的新焦慮
現今社會的人際互動,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盛行之後,讓原本人與人之間透過語言、非語言兩種模式,以文字、圖像、肢體動作等方式,將彼此對事情的想法、要表達的態度、想呈現的情感…交互傳遞給對方的這件事,有了很大的轉變,而且不僅只是外在形式的轉變而已,這些透過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互動的背後,也交錯著許多複雜的期待、想法、動機與意涵。且因年輕人最能接受新科技、新事物,再加上也較為在意人際互動、需要人際支持,所以諸如此類「已讀不回」的現象,讓年輕人的溝通狀況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因此也讓他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衍生了更多的焦慮。
當然,年輕人的溝通焦慮、人際關係議題,絕非單方面因「已讀不回」而引發,且他們狀況也不是讓訊息變成「已讀已回」而能改善;智慧型手機以及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幾乎已成為多數人生活上必備的工具之一,如何讓這些工具在生活上提供正面的協助,並降低引起身心困擾的可能性,在此提供兩個思考方向:

1.多元互動的人際關係:我們必須坦承自己處於一個「虛擬與實體並存」的人際關係,但若太看重虛擬的部分,或對「已讀不回」充滿過多的想像,即便每天都與自己碰面、對自己非常關心的好友,也可能因他的「已讀不回」而讓自己開始懷疑彼此的關係。所以,我們多元看待這些人際關係,也就是說,若對虛擬的部分有任何擔憂,那應在見面時澄清;若有些話不好意思當面講,那可透過通訊軟體先行透露。但我想在此呼籲,那種可以感受彼此的呼吸與溫度,或可瞧見一抹微笑、一個不經意舉止的實體人際關係,絕對比虛擬的來得重要。

2.明確的角色定位:我們需仔細思考智慧型手機給自己的幫助是什麼?是上網、是收發Email、是玩遊戲、是聽音樂、是收發訊息、是照相…?並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將手機拿出來使用,也就是賦予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一個明確的角色定位,讓它好好的扮演好這個角色,絕對不要讓它一人分飾多角!換個角度說,也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給予不同的角色定位,例如,當你在辦公室時,手機主要功能應該只有接私人電話;或當一群好友聚會時,手機除了電話的功能之外,頂多也只是需要用它來拍照或花個幾分鐘打卡。

多元處理自己人際關係,並給手機明確的定位,聖經告訴我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七章十二節)』,讓自己專注的完成眼前事務,感受真實的人際溫度吧,千萬不要想透過智慧型手機擁有全世界,因這可能讓你孤獨的活在10吋不到的螢幕之前,所以,若想知道為什麼他總是「已讀不回」,當面問個明白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