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詳盡的評估去確定診斷

目前並無一種問卷、測驗或檢驗能百分之百正確地診斷此病,故需要靠精神科醫師進行會談評估來做診斷。會談時,最熟悉病童的家長需陪同且要提供詳盡資料,若有老師客觀觀察資料補充更佳。臨床上,常常會參考一些問卷、注意力或智力測試的結果。其中智力測驗之資料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在評估時,醫師會詢問家長提供個案發展史,平日學習、行為表現、學業成就、情緒變化、身體疾病,以及家人或人際互動來做診斷,同時藉與病人會談進一步觀察,且排除發展遲緩、憂鬱、焦慮,或其他的精神疾病,因為這些疾病也會導致注意力欠佳,但各種精神疾病各有其特徵,訓練有素的精神專科醫師區辨這些疾病是有其專業技巧的,也不困難。另外,若能考慮一些外在環境因素、如親子或師生不良互動,或個案缺乏讀書動機或興趣。問題的持續時間往往也能供鑑別診斷之參考。

治療有原則,藥物不可廢

由於是生理疾病,因此藥物治療仍是首選的治療方式。尤其是有嚴重功課不佳的個案,更是需要。這類藥物使用在ADD已有40~50年的歷史,60%的個案效果不錯,則副作用少。最近美國國家精神衛生院領導下,一個龐大多年的研究報告去年出爐,也更確立這些藥物效果,且藥物療效較行為治療為佳。副作用(胃口差)少,有不少的研究皆報告此藥對身體成長無不良的作用也不會藥物成癮。故只要在醫師定期診療之下,父母無須擔心。此藥機制在於可加強腦內神經傳導的作用,暫時地讓腦部的注意力及認知功能獲得改善。也因此學習就可加速且成效佳。學習當然就不再是痛苦的工作,可以比較輕鬆快樂的學習,再加上父母的鼓勵與指導,慢慢會恢復信心的。父母的觀念也會影響子女的想法,若父母對藥物抱持正面的觀感,孩子的配合會提高,目前外國已發展出較長效的同成分藥品,可以解決病童中午在學校忘記或抗拒服藥的情形,若能儘早引進國內,對他們及家長是莫大福音。不少學生需要服用到青少年或成年以後,因為有不少個案仍會受到不專注或相關問題的困擾。

父母師長協助、學習成效加倍

藥物治療是ADD改善之基石,但若父母或老師能掌握指導或互動技巧,成效更好,下列有幾個重點提供父母參考:

(一) 協助子女在讀書或工作時,要作事先的規劃與安排。經由這個安排過程的體驗,可養成子女組織及計劃的能力。

(二) 在規劃時要把握具體、簡單及結構化的原則。例如將作功課規劃為先寫習作二十分,休息十五分、再算算數三十分,然後找資料二十分,休息二十分、寫作文……,每次規劃好,就要寫下來,以供其不時之參考。

(三) 做功課時,桌面上要減少不必要的擺設、書本、物品或聲音。

(四) 儘量陪伴或定時監督其做功課,必要時請家教或入安親班。

(五) 養成文具用品要定點存放,用完要歸位的管理習慣,減少做事時須尋找的困擾,且減少親子衝突。

(六) 父母要保持好心情,少咒罵子女,特別忌諱情緒化字眼。

(七) 善用幽默或鼓勵、褒獎來化解子女的拖拉或不佳的行為。

(八) 越早治療(小學低年級就開始),ADD不良的後遺症會越少,治療成效越佳。

(九) 發掘子女的優勢,因勢利導,小孩更有成就感。

(十) 培養子女的社交技巧,改善人緣。

  這類子女不若其他兩型ADHD衝動或過動,因此自控力很好,但相反的是較內向與易焦慮,父母也需要了解其情緒反應,不要期望高,否則造成子女壓力,甚至引發懼學或拒學症,就得不償失。若有合併學習障礙或智力不足時,資源教育或特教就有需要。總而言之,父母對ADHD之疾病要有正確觀念,它是種腦部疾病,並非個性壞,也非父母管教不當所引起。除非是很輕度的個案,長期藥物治療是極重要的,會讓其他的協助有加成事半功倍之功效。父母們一定要用智慧,敏銳地觀察子女的需要,掌握協助的技巧,適度的督導與指導,再運用耐心、寬容與體諒協助他們。若如此,子女依然可以快樂地學習,對自己及周遭會充滿自信與安全感,慢慢地,當度過就學的階段,一方面大腦功能獲得部分改善,一方面社會對專注力或認知的要求相對減少,雖不一定有很高的學歷或職業,只要品行良好、個性樂觀,仍然有很多的工作適合他們,所以父母也要保持信心與樂觀。

ADHD三亞型之比較

類  型 ADHD-注意力不足型(ADD) ADHD過動衝動型 ADHD綜合型

性別分布 男=女 或 女>男 男 > 女 男 > 女

症狀被察覺年齡 小學中高年級以後 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 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

臨床表現:注意力不集中 ++~+++ -或+ +++

活動量高 - ++ ++

行動衝動 - ++ ++或+++

課業問題 +++ -或+ +++

行為問題 - ++ +++

人際問題 較疏離 衝突多 衝突多

智  能 正常或偏低 正 常 正常或偏低

合併學習障礙症 ++ -或+ -或+

自信心低、內向 +++ - -

對中樞神經興奮劑之療效 ++ ++ ++

發病年齡 7歲前 7歲前 7歲前

(上表"+"代表閥值較高)

 

備註:(以下為一般典型之過動兒現象,內容取自於台北榮總精神科網站)什麼叫做過動兒?就學理上來說,"過動兒"正式的名稱為" 注意力欠缺過動障礙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主要的問題表現在三個層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其臨床表現包括有: 

注意力不集中:

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遊戲;外界一有什麼聲音或刺激,馬上就被轉移;與他們面對面講話時,常讓人有一種感覺「他好像並沒有在聽。」雖然也可以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大多偏向動態性的遊戲,而且常會去干擾他人使遊戲沒有辦法繼續,對於靜態的遊戲更是無法完成,做功課或遊戲時比較不能注意到細節或常因粗心大意而做錯,而且不能從頭做到尾,對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如做作業,會逃避或拒絕去做;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不知放在那裏,嚴重的甚至連每天常規的事也都會忘記。

活動量過多: 

在學齡前,大部份的人對他們的評語多是「活潑、好動」,「調皮搗蛋」。常常看到的是沒有辦法好好地坐在椅子上,不是動手動腳,扭動身體,就是坐立不安,上課時離開座位。跑來跑去,跳上跳下;靜不下來,不能從事靜態活動,有的話很多。

行為衝動: 

常還未聽完問題就回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不能乖乖得排隊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未經他人同意, 擅自拿取他人物品,不管是否危險,他想做就做。不是每一位過動兒都有以上所有症狀。有些孩子的表現以注意力不集中為主,有些則是以活動量多及衝動為主,有些則是同時合併以上三種特性。這些症狀在七歲之前,就已存在,而且會對學業、工作及人際關係上造成不良影響。 

(家長致言:

因發現周遭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及具過動傾向的孩子隨著文明的進步比率也愈來愈提高,若父母沒有早日發現,常會擔誤孩子的治療及學習黃金時期,也會影響週遭的共同學習的朋友,故特地向台北榮總陳主任邀稿,陳主任也熱心地為我們寫下此篇文章;希望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上述的傾向,都能提早就醫,不要逃避,因為說不定您的孩子會上課不專心,反而是資優問題導致,因孩子若感覺我已會了,老師教得好簡單,也很容易分心;所以仔細地觀察,帶孩子去兒童心理衛生相關科別檢查,反而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更適性發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