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案例

「媽,我跟你說一件事,你不可生氣喔!」

「到底什麼事,你快說,真是急死人了。」

「可是你一定要先答應我不可以生氣,我才說。」

「好啦,好啦,你趕快說。」

「我國語考78分,這次大家都考不好。」

「怎麼考這種成績,還有臉回來給我看,你到底書讀到那兒去了?」

「每次都這樣,答應不生氣的,又再罵人了,真討厭!」

「考這種分數還叫我不要生氣,難道還要我高興不成?今天下不准你出去 玩!」

「不去就不去,有什麼了不起!」

 

建議

報上曾有一則小故事,描述一個孩子在放學途中將考卷撕得稀爛,然後沿路丟在稻田中。因為每次考完試,他爸媽都會叫他罰跪在家門口,並睡將考卷攤在胸前給每一位經過的鄰居看。那孩子恨透了考試、考卷、甚至罰他跪的父母、老師和笑他的同學……。他想:反正我就是這麼爛,我只要把考卷丟掉,你就罰不到我了。因為所受到的結果是羞辱、處罰,所以他想到的是怎樣才不會受罰,而不是如何改進。

在孩子還願意告訴我們實情的時候,就該好好的聽他傾訴,否則孩子老是碰壁時,他只好尋找另外可以接受他的對象,或者其他可以發揮的方向。根深蒂固的士大夫觀念讓我們以為只有讀書才是有出息的,似乎孩子的選擇只有一個,好成績是唯一的目標。我們真的不能再以二十幾年前的想法,去教導要生活在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孩子。

有一位爸爸回想他自己的孩子求學過程,在中學時,他孩子最強的是英文,其他科目平平凡凡,不是什麼特殊的孩子。在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哪科不好補哪科,唯獨他鼓勵孩子在英文方面好好努力加強,後來孩子成為班上的英文「權威」,並且逐漸地在各方面建立信心,奠定學習的基礎。

每個人的智慧發展是多元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學習優勢,也許是語文、也許是藝術、也可能是體育,如果孩子能找到自己的長處,並且得到成人的支持和鼓勵,必定能學得愉快又有好的成果,而視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當然,讀書是孩子們的基本責任,但為人父母者總不能都不管啊!我們都知道,書讀得好不好,跟他以後的成就似乎關聯不是很大,只要孩子不學壞,學習到做人處世的道理,將來不管他要走哪一條路,一定都會很順暢。父母又何必苦苦相逼,讓他視讀書為畏途,更是得不償失的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有人陪著他、支持他、提攜他,在他需要你的時候,鼓勵他、肯定他。以鼓勵代替處罰、以關懷代替責罵,使親子關係更和諧。試想,有什麼比讓孩子快樂平安的成長更令人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