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一、序幕

馬丁路德改教的開始

↑作者夫婦在馬丁路德出生、安息地艾斯里本,與聖安德烈教堂前的路德銅像合影。

大約在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羅馬天主教教廷開始推行出售贖罪券,讓信徒可以用捐獻金錢的方式,減輕死後在煉獄的苦刑;還可以為死者代購,使在煉獄受苦的親友,靈魂早日升天。教廷的理論是,耶穌和歷代聖徒有多餘的功德,能使信徒藉由購買贖罪券,減少或免受煉獄之苦。

1517年,教宗利奧十世假借修建聖彼得大教堂之名,以及一位美因茲大主教亞爾伯特(Cardinal Albert of Brandenburg,1490~1545),他因借款捐錢給教廷而獲得主教職位,此時要還債給債主,教廷便授權給這位主教,推動一次特大規模出售「全大赦」贖罪券的活動,藉此贖買,免除過去所犯之罪的所有刑罰,而出售贖罪券所得獲利,由教宗利奧十世與亞爾伯特大主教雙方均分。

那年,馬丁路德三十四歲,時任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是敬虔的天主教徒,也是經過修道院十年歷練的神父。他看不慣教廷這種腐敗行為,以拉丁文列出反對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於10月31日(諸聖節前一天),把它貼在威登堡城堡教堂大門上,徵求學術界辯論。隨即有人將它譯為德文,藉著約翰尼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1390~1468)於大約1450年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大量印製發行,很快便傳遍德意志及其他歐洲地區,並因此成了燃火點,引發一連串宗教改革運動。

籌劃宗教改革之旅

2017年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開始宗教改革運動五百週年紀念,全世界的基督徒都以不同方式慶祝,與宗教改革相關國家的旅遊更是熾熱。我們有幸在2017年3月27日至4月8日參加宗教改革之旅,對宗教改革的背景及過程有進一步了解,獲益匪淺。

這次旅遊由美國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的張麟至牧師規劃及解說,該教會的孫樹森弟兄擔任聯繫人,請台灣專門從事基督教歷史旅遊的耶路撒冷旅行社陳思麥弟兄負責安排旅程及導遊,共有三十八位團員成行,其中三分之二是該教會的會友,其他團員則來自華府地區其他教會及新澤西、波士頓和多倫多等地。

行程安排

旅行社安排的旅程,以重要的宗教改革家生平故事與經歷為主題,從1415年遭教廷定為異端、燒死殉道的捷克人揚‧胡斯(Jan Hus,1371~1415)開始,到馬丁路德、烏利希‧慈運理(Huldrych Zwingli,1484~1531)及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等,將宗教改革啟蒙、發揚與傳承的百年歷史進程,挑選有顯著意義的城鎮作為參觀重點。

↑旅程安排。(圖片提供/耶路撒冷旅行社)

2017年3月27日早晨約九時,我們從不同地方抵達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在第一航廈B大門內的聚會處(Meeting Place)會合,自此展開宗教改革之旅。團員多數是前一夜搭機,於當天早上八時左右抵達法蘭克福。

此行所經之地(括弧內為地名英文、德國之外的國家名),從法蘭克福(Frankfurt)出發,經沃木斯(Worms)、施拜爾(Speyer)、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法國)、巴塞爾(Basel瑞士)、日內瓦(Geneva瑞士)、伯恩(Bern瑞士)、蘇黎世(Zurich瑞士)、林島(Lindau)、奧格斯堡(Augsburg)、烏茲堡(Wurzburg)、班堡(Bamberg)、科堡(Coburg)、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捷克)、布拉格(Prague捷克)、德勒斯登(Dresden)、托爾高(Torgau)、柏林(Berlin)、威登堡(Wittenberg)、萊比錫(Leipzig)、艾斯里本(Eisleben)、艾弗特(Erfurt)、斯馬卡登(Schmalkaden)、艾森納(Eisenach)、馬爾堡(Marburg),最後於4月8日下午回到法蘭克福。行程整整十三天,走過二十五個城市,其中十九處與宗教改革密切相關,另包括六處旅途中頗具歷史、宗教、人文及建築特色的景點。

本文敘述大致依照宗教改革的歷史軌跡,而非依照行程安排,分為路德、慈運理及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時間,反應宗改的來龍去脈。由於篇幅限制,本文只介紹此行十九處與宗改關係較為密切的城市。

二、路德改教運動

路德早期成長及一生活躍的地方

1483年11月10日,馬丁路德誕生於艾斯里本,不久全家移居曼斯菲爾德(Mansfeld)。路德的父親是礦工出身,後來成為小礦主;他刻意栽培路德,不到六歲便讓路德入學讀書。1501年,路德十七歲進入艾弗特大學,四年後取得文學碩士學位。1505年7月,路德違背父意,進入修道院成為神父。1508年到威登堡大學進修,於1512年二十九歲時獲得神學博士,並在該校教授神學。路德一生待在威登堡的時間最長,活動範圍也多在上述幾處。1546年2月18日,安息於出生地艾斯里本。

艾斯里本

此為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xony-Anhalt)的一個城市,也是路德出生和去世的地方;為記念路德的豐功偉業,該市的正式名稱為艾斯里本路德市(Lutuerstadt Eisleben)。該市至今留有路德出生和去世的房屋、出生次日領洗的聖彼得保羅教堂(St. Peter and Paul Church),以及生前最後四次講道的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他最後一次在該教會講道是在病中,引用〈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艾斯里本,路德出生地,現為博物館。

路德於1546年1月17日,抱病從威登堡回到艾斯里本,2月18日安息主懷(據說地點已經證實,為當地曼斯菲而德旅館Hotel Graf von Mansfeld),棺木在艾斯里本停留兩天後,運回威登堡,於2月22日下葬在威登堡城堡教堂,由改教家布根哈根(Bugenhagen)主持葬禮。

1997年,該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我們參觀路德出生地的博物館、路德安息故居及聖安德烈教堂時,想像一代宗師出生於斯、安息於斯,卻縱橫歐洲各地推動改革,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毅力。

艾弗特


↑艾佛特。奧古斯丁修道院現貌

↑聖瑪麗大教堂,路德在此受封為神父。

路德在大學受教及決定成為神父的地方。1505年7月2日,路德在回校路上險些被雷電擊中,危急恐懼中,他呼喊礦工的保護聖人聖安娜,並發願如果獲救,願成為僧侶。脫險後,路德果然於五天後實踐諾言,進入當地奧古斯丁修道院,並於1507年受封為神父。他在修道院刻苦修行,勤於認罪,但經常得不到赦罪的平安。

威登堡

威登堡是改教聖地,為了記念路德,該市的官方名稱為威登堡路德市(Lutherstadt Wittenberg)。路德在艾弗特的修會,遇見教區長斯道皮次(Johann von Staupitz,1460~1524),他是十分鼓勵並支持路德的導師。威登堡也是薩克森領地的首府,當時薩克森選侯智者腓德烈(Frederick the Wise,Elector of Saxony,1463~1525),於1502年創建威登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1817年成為哈勒─威登堡馬丁路德大學The Martin Luther University of Halle-Wittenberg),聘請斯道皮次為教務長。

斯道皮次很欣賞路德在學術上的天賦,鼓勵他進入威登堡大學繼續進修,路德於1508年3月獲聖經研究學士,1512年10月獲神學博士,並留校任教。路德曾於1510年,由修會派往羅馬討論修會的問題,他對教廷的腐敗非常失望,此行也讓他對教會問題有機會近距離了解。艾弗特大學、修會、威登堡大學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教廷的了解,為路德提供良好的裝備,使他日後能推動宗教改革。


↑城堡教堂內之馬丁路德墓碑。

↑城堡教堂是馬丁路德最重要的改教引發點。

路德能改教成功,主要歸功於政治勢力的保護。威登堡在選侯智者腓德烈的薩克森領地內,他支持路德及其「同路人」的改革,並保護路德的生命安全,不然路德會像一世紀之前的改教先驅胡斯一樣,早被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及教廷判為異端而處死。

城堡教堂(Castle Church)又稱為諸聖教堂(All Saints’ Church),是選侯腓德烈重建的,在他建立威登堡大學後,這個教堂也成為大學的禮拜堂(chapel)。另外一個教堂為聖瑪麗教堂(Town Church of St. Mary’s),是路德宗在威登堡的一個教堂,又稱為改革紀念教堂(Reformation Memorial Church),裡面陳列許多與宗教改革有關的壁畫。

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在城堡教堂貼出,一炮而響之後,宗教改革風起雲湧,路德一直坐鎮在威登堡。起初路德只是批評贖罪券的做法,對教廷的權柄還是很尊重,但之後的發展,使路德與教廷完全決裂。

1520年6月15日,教皇發表詔書,下令焚燒路德一切書籍,命令路德在六十天內撤銷所有言論,不然將革除教籍。這是極為嚴重的處罰,革除教籍者永遠不能得贖。路德於該年12月10日、詔書送達第六十天,與威登堡大學師生在城門口,焚燒詔書與教會法等文件,與教廷公開對抗。威市正式成為宗教改革的發源地,也是歐洲當時最重要的新教中心。

城堡教堂也是路德與另一改教大將、作戰夥伴──威登堡大學神學教授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下葬之處,內有兩人的墓碑。路德墓碑上刻有下列碑文(數字都是羅馬字大寫):「這裡埋葬的是神聖神學博士馬丁路德,於基督一五四六年二月十八日逝世於他的家鄉艾斯里本,享年六十三歲兩個月又十天。」

我們在墓碑前緬懷先賢,不勝欽佩。路德和墨蘭頓一生都只活了六十三歲(當時已算高壽),但參與改教運動長達近三十年,不畏生命危險,扳動世界,讓教會回歸正統,成為上帝的忠僕,名垂千古。

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後,路德原本平靜的生活起了重大變動,來自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逼迫,排山倒海而來。當年借款買主教位置的美因茲大主教亞爾伯特,將〈九十五條論綱〉呈給教宗,控訴路德為異端。1518年4月25日,路德在海德堡奧古斯丁修會參加他的修會教區舉辦的聚會,主持會議的斯道皮次特別安排,讓路德有申辯的機會。這是路德貼出〈九十五條論綱〉約六個月後,首次有機會公開辯護其觀點,史稱「海德堡辯論」(Heidelberg Disputation)。

這次辯論使路德得以釐清其神學思維,並導致萊比錫大學的厄克的邁爾教授次年向路德發出挑戰,舉行一場大辯論(Leipzig Debate,見「萊比錫」),同時影響了在座的布瑟爾(Martin Bucer,1491~1551),成為路德的追隨者,後來在法國史特拉斯堡推動宗教改革(見「史特拉斯堡」)。不過,海德堡沒有排入此次行程,因為該地的奧古斯丁修會建築於二次大戰中遭炸毀,遺址一直沒有重建。

↑奧格斯堡。聖烏爾裡希和聖阿夫拉修道院。

奧格斯堡

本城在宗教改革期間扮演非常重要的地位。1518年8月7日,路德接到羅馬教廷傳票,要他在六十天內到羅馬出庭,回應對他的異端和抗命的控告。對路德而言,此行將是危險重重,性命難保。經過腓德烈居中斡旋,路德得以在10月12~14日,於奧格斯堡召開的帝國議會期間,接受樞機主教迦耶坦(Thomas Cardinal Cajetan,1469~1534)私下審查,並得到教宗給予人身安全保證。

↑奧格斯堡。歐洲首富雅各‧富格私宅,路德與迦耶坦主教見面處。

迦耶坦在下榻的歐洲首富家族、雅各‧富格(Jakob Fugger II,1459~1525)私宅中會見路德,他嘗試用教宗1343年的諭令,作為贖罪券的理論基礎,強調教宗是聖經的解釋者、教宗高於議會以及教會的一切,要求路德反悔。路德反對此說,否認教宗高於聖經(「唯獨聖經」的理念由此而來),雙方陷入僵局。為了自己安全,路德會面一結束即不告而別。富格家族是富豪,在奧格斯堡建造提供低收入者居住的宿舍,可說是歐洲史上第一批社會福利住宅,後來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而迦耶坦主教與路德會面的住宅也成為古蹟,門牆上掛有相關標識。

十二年之後,1530年,路德派神學家和選帝侯來奧格斯堡,參加另一次帝國議會,當時路德因為在沃木斯帝國議會被判為異端,仍在通緝中,不得到奧格斯堡參與帝國議會,於是躲在薩克森選侯領地南端的科堡,遙控會議進展。當年6月25日,擁護路德的選侯和改教神學家,在會議中宣布〈奧格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代表路德神學的總歸納,以及路德派信徒在政治上的大勝利。此時,德意志境內有一半地方已成為新教屬地。

1555年9月25日,路德過世後九年多,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和斯馬加登聯盟,共同簽署奧格斯堡和平協議(Peace of Augsburg),允許各地諸侯在路德教派與天主教之間,自行選擇當地的官方宗教,帝國內屬於少數的新教徒自此開始受法律保護。但加爾文派及其他教派,則要到三十年戰爭(1618~1648)結束,簽署西發里亞和平協議(Peace of Westphalia)之後才得到允許;至此,宗教改革才算完全受到承認。

我們在奧格斯堡參觀聖烏爾裡希和聖阿夫拉修道院(St. Ulrich's and St. Afra's Abbey),這是一座位於德國、歷史悠久的本篤會修道院。十世紀起興建,到1802年解散時,該修會擁有領地一百一十二平方公里,可見天主教勢力之大。另外也參觀聖安妮教堂,以及發表〈奧格斯堡信條〉的主教宮殿舊址,看到天主教昔日主教宮殿之奢華,與當時一般修士生活之清苦(如路德的例子),成為強烈對比。(未完,待續)

註:本文為溫英幹教授參加「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之旅」歸來,專文撰寫之完整版分享,將分三期刊登。精簡版則刊登於2017年秋季號之《神國雜誌》第49期。
網址
https://goo.gl/GS7nZp

……(請見2017年9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