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孟德爾頌的《以利亞》手稿。

會怎麼定義「幸福」呢?聰明?財富?長壽?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成功的事業?還是……?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使用「小確幸」來形容「微小但確切的幸福」,提醒我們留意身邊隨手可得卻又稍縱即逝的美好──街角遇到多年不見的好友、在咖啡館享受一個靜謐的午後、夏天出門遇上涼涼徐風的好天氣、夜晚抬頭看見滿天燦爛的星光……。這不禁讓人想起電影《真善美》中〈我最喜愛的事〉:「玫瑰上的雨滴與小貓咪的鬍鬚,亮晶晶的銅壺與暖呼呼的手套,牛皮紙包裹繫上了繩,這些都是我最喜愛的事……」想來,這些就是電影女主角瑪莉亞生活中的小確幸。

那麼,怎麼樣定義「幸福的音樂家」呢?

富裕家庭的天才兒童

放眼古今中外,作為音樂家或藝術家,好像大多數都秉持「藝術高過麵包」的精神,窮困潦倒或者懷才不遇地過完一輩子,像是杜甫、梵谷等等;不過,也有少數例外,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菲力克斯‧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就是其中之一。

菲力克斯的原意是「幸運」或是「被幸運眷顧的人」,孟德爾頌的前半生就如他的名字一般,教許多人看了真是心生羨慕──他的祖父是十八世紀重要的德國哲學家,父親是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相當優渥,孟德爾頌不僅從小展露極高的音樂天賦,並且父母都支持他走上全職音樂家的道路,給予他最好的教育、最大的幫助,光是這點,就教許多為了藝術而與家人決裂的音樂家羨慕不已。

孟德爾頌九歲第一次公開演出,十一歲開始作曲,十七歲便創作至今仍然膾炙人口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二十六歲出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三十三歲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至今仍是歐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學院之一,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成就,果然是被幸運眷顧的人!

不過,如果知道孟德爾頌因為長期操勞、過度工作,三十八歲就因為中風英年早逝;他的猶太背景不僅使他在世時備受歧視,理想中的工作也因此拒絕雇用他;甚至連身後都曾因為他是「猶太作曲家」,導致作品遭當局禁演──那麼,他還能夠算是「幸福」的音樂家嗎?

是的,倘若我們把「幸福」的定義放在這些可見的事物上,諸如工作、健康、家庭、功名利祿等等,那麼,恐怕很難找到一個真正「幸福」的人。然而孟德爾頌卻不是這樣,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儘管有挫折、沮喪,但他從未放棄希望,因為他深信,一切都有上帝的美意。

備受歧視的猶太音樂家

孟德爾頌成長於敬虔的路德會家庭,他在年少的時候就與兄弟姊妹一同受洗,並且一生堅持無論在順境、逆境,都要讚美、敬畏上帝,他的妻子是法國改革宗的基督徒,經常為家庭、丈夫禱告。在孟德爾頌年輕且短暫的一生,他留下數量龐大的作品,其中,許多重要的大型作品都直接或間接與基督信仰有關,像是著名的神劇《以利亞》、《保羅》,以及第二號交響曲《頌讚》(Lobgesang,或譯為《頌歌》,歌詞選自〈詩篇〉,此曲編制龐大,包含三位獨唱、合唱與交響樂團)與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另外,為了慶祝古騰堡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古騰堡所印刷的第一本書就是《聖經》)而寫的第一號交響曲《慶典之歌》(Festgesang),其中的第二樂章〈祖國〉(Vaterland, in deinen Gauen)則被後人套上約翰‧衛斯理的歌詞,成為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聖誕詩歌〈聽啊!天使高聲唱〉(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又譯為〈新生王歌〉),這首詩歌或許比起原本的交響曲還更廣為人知。

儘管孟德爾頌創作樂曲經常心繫上帝,但他的猶太身世仍給他帶來許多困擾,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即為一例。1830年6月,為了慶祝〈奧格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或譯〈奧格斯堡信綱〉、〈奧斯堡信條〉)三百週年,德國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儘管官方4月才正式宣布這個慶典,各地早已提前預備,孟德爾頌更為了這個特別的日子,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所創作的聖詩〈上主是我堅固保障〉(Ein feste ist Unser Gott)為主題,創作了《宗教改革》交響曲。在他所居住的柏林,每天清晨,市中心的高塔都會以小號演奏路德這首深具意義的詩歌,而世人確實也視這首詩歌為路德的代表作。

然而,沒想到因著孟德爾頌的猶太裔背景,加上他的作品是以器樂為主的交響曲,官方認為不適合在新教的慶典中使用,因此改採用他的同門師兄、同時也是正宗日耳曼民族的年輕作曲家格瑞爾(Edward Grell,1800~1886)的合唱作品演出,這首《宗教改革》交響曲因而被擱置。

……(文未完,請見2016年11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