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距離地球六十萬光年的NGC4414銀河。(照片來源/Wikipedia)

國人早就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嘆息,怎麼辦?

現代人說:「這是一個資訊發達、知識爆炸的時代!」怎麼辦?

尤其是科技在近百年間飛躍迅速地進步,累積的新知識如排山倒海般從四面八方湧流而至,其勢滔滔令人措手不及,無力扺擋招架。再加上教育普及,使人無法自外於這一股知識的狂流巨浪中。生當今世而妄想不被波及,實在不可能。怎麼辦?

面對這股知識的狂流巨浪,讓我們先從宇宙太空科技談起吧!

十六世紀初,人類正蠢蠢欲動想要更多探索宇宙星空的奧祕時,曾有人想盡辦法要數算天上的星星究竟有幾顆,有些人甚至還煞有介事地把辛苦數算的結果寫下來。這些當年的偉大成果,以今日科技成就觀之,實在微不足道。天上究竟有幾顆星星?宇宙究竟有多大?經過四百多年鍥而不捨的探索研究,到目前為止,答案仍是一個謎,無人能解,無人能答。

前清華大學校長、知名太空物理學家沈君山教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美蘇太空競賽激烈展開之際,曾任職美國太空總署副研究員,在他的著作中談及,月球距離地球僅一又三分之一光秒,如果人類未來能製造一艘光速百分之一的太空船,似為目前科技發展的極限,以此太空船往返月球一次,需時五分鐘足矣。然而,即便如此,想用這種太空船探測宇宙,仍渺乎不可得。因為離太陽系最近的另一個恆星系統──半人馬星座(@Centaur),距離竟然是4.3光年。換言之,就算我們未來的科技能製造出一艘光速百分之一的太空船,往返其間一次,需時竟達八百六十年之久。面對如此濛茫浩大的宇宙,吾生也有涯,怎能不油然而生渺小有限之嘆?

宇宙之大,大到令人完全不可思議。今日科學家估計,太陽系所屬的銀河系,約有一千億個星系星雲,其總質量為太陽系的兩千億倍。如此浩大無際之星系,在科學家眼中只不過是一個小宇宙而已。大約一千億個小宇宙始能合成一個中宇宙,而中宇宙的直徑竟然是一百五十億光年之遠。看來人想要探測宇宙,以今日科技的想像力言之,根本絕無可能。古時大衛王的詩中曾說:「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篇八篇3~4節)難怪幾千年後,阿波羅十一號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時,就把這段話刻在板上,留在月球以作紀念。

從1973年《宇宙光》創刊開始,我們就一直關心基督教信仰與KQ(Knowledge Quotient)的關係,在那個太空科技激烈競爭、發展迅速的年代,我曾不自量力寫了好幾篇報導太空科技歷史故事的文章,也曾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邀請當時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華裔科學家如簡建堂、梁慶封,以及台大海洋科學教授陳民本、陽明大學韓偉院長、張南驥教授等人,或返台巡迴舉辦講座,或闢寫專欄出版專書;我們也曾廣邀教授學者,分別從科學信仰、創造論或演化論、生命科學、歷史文化等層面舉辦講座研討,成立韓偉紀念講座、馬禮遜紀念學園,全力推動全人理念中有關KQ與全人生命的相互關連。更從2003年開始,每年邀請國際知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物理研究獎得主黃小石博士專程返台,巡迴各大學及全省教會,主持韓偉紀念講座,並且每年出版一本專書,影響至為深遠。

星空之祕何時解?能解嗎?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至今四十多年來,太空科技又有飛躍的進步發展,使星空之祕更為人知,我們欣見科學知識日日更新進步,但是,科學的進步變化,不正證明昨是今非的弔詭嗎?科學引導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有限、甚至錯誤,唯有如此,我們才會踏入新的認知領域,進入未知,以求新知。這種現象越至近代越明顯。譬如,1990年哈伯天文望遠鏡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後,宇宙的奧祕透過這座人造衛星傳送回來的宇宙星系資料圖片,向我們開啟一個無限浩渺莫測的宇宙。相形之下,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人類轟轟烈烈進行五十年的太空探測,簡直就不堪一提。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千辛萬苦的太空探測之旅,只不過去過幾次月球而已。如前所述,月球只不過是離地球又近又小的一顆衛星,以光的速度計算,月球距離地球只有一又三分之一光秒,而星系與星系間的距離,動輒以億萬光年計。我們居住的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一顆小得不可思議的星球而已。像這樣的星球在宇宙中多如塵沙,根本不可能數算,據科學家揣測,可能動輒以千萬億計算。若真要問宇宙究竟有多大?星系星球究竟有多少?我們只能很「科學」也很「信仰」地說:「不知道。」最近網路上流傳一些哈伯人造衛星拍下的宇宙星空圖片,相形之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得完全看不見的星球,宇宙之杳渺偉大,更是令人不可思議。看著那些數不清的、比地球、太陽不知大多少倍的星球,羅列齊備,運轉不息,這下你一定很吃驚吧?網路上照片提供者還提出幾個問題,希望網友回答:
「1. 你還以眼見為實嗎? 
 2. 你覺得我們學過的現代科學真的很可靠嗎? 
 3. 你現在認為生活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4. 你還執著於微不足道的自我嗎? 
 5. 你如何定義生死?
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我們乃至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甚至是我們碩大的銀河系放到茫茫大宇宙中,真的不過是一粒微塵,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我們篤定信奉的科學,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呢?
不要讓眼界決定你的意識界, 
不要讓邏輯符號捆綁你的頭腦思維,
不要讓思維定勢侷限你的靈性光輝, 
清空你的思想才能感知更多,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智慧。」

奈米是啥米(什麼)?

近年來奈米科技飛躍進步,生物醫學更將生命奧祕逐步顯示,我們終於發現,對浩渺無限的大世界、大宇宙,我們不知道的實在太多太多;面對超微精細的小世界、小宇宙,其奧祕難測更遠遠超乎我們想像,面對日漸開啟的宇宙奧祕、知識海洋,我們終於發現,謙虛是人類唯一能做的事。也唯有謙虛,才能推動人類,心懷敬畏欣喜,往前探索。苟能如此,也許我們才能更多窺探了解宇宙奧祕於萬一,更增我們對宇宙奧祕的驚歎敬畏之情,這才是真正的KQ。

除了太空科技向我們揭示一個大得不可思議的偉大宇宙外,近數十年快速發展的奈米科技則為我們打開另一扇小得令人歎為觀止、完全不可思議的小宇宙。奈米?奈米是啥米(什麼)?這個問題想必會繼續困住不少蛋頭學者。

奈米是二十一世紀最熱門的名詞,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它的蹤跡,奈米的用途非常廣泛,但是奈米到底是什麼?奈米當然不是我們吃的米,奈米跟公尺一樣,都是「長度」單位。奈米的英文是「nanometer」,nano在希臘文是侏儒的意思,meter 即公尺,用侏儒來形容奈米,由此可知奈米有多小了。我們現在知道奈米非常小,但是奈米到底小到什麼程度呢?一奈米=十億分之一公尺。這樣的尺寸大約只有極小分子或DNA的大小,一奈米大約是二至三個金屬原子、或是十個氫原子排列在一起的寬度,一根頭髮的直徑大約是三萬至五萬奈米。奈米如此之小,我們的眼睛看不到、手摸不到、也感覺不到,如果想一睹奈米的廬山真面目,唯一的方法,就只有使用高解析的顯微技術才看得到它了。

奈米的巨觀及微觀

一奈米等於十億分之一公尺,這樣的尺寸到底有多小?以這樣的大小來說,如果把地球縮小為奈米尺寸的話,那地球大約只有一顆玻璃珠那麼大了。由此可知奈米尺寸是多麼小。奈米之小,遠遠小於人類視覺可以觀察的範圍,我們看不到也摸不到。一般來說,病毒的直徑大約是六十至兩百五十奈米,紅血球的直徑約等於兩千奈米,頭髮的直徑約為三萬至五萬奈米。跟它們相比,奈米實在小得可以;但是,若用「原子」來跟奈米比較,因為原子的直徑約為1埃(1埃約等於0.1奈米),一奈米約等於二至三個金屬原子,或十個氫原子排在一起的寬度,若以原子的世界來看奈米,奈米並不算太小。科學界把大於一百奈米的領域稱作「巨觀世界」;一奈米到一百奈米的領域稱作「介觀世界」;小於一奈米稱作「微觀世界」,目前人類已能看到及操控到介觀範圍,至於微觀世界的一些結構,則只是利用間接證據建立的模型。這也難怪美國知名物理學家理查‧費曼(Dr. Richard Feynman)要說:
「微小世界有很大的發展空間!」(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聖經也如此說:「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詩篇一百零四篇24節)」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他的量帶通遍天下,他的言語傳到地極。上帝在其間為太陽安設帳幕;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歡然奔路。它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它的熱氣。」(詩篇十九篇1~6節)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章19~20節)

科學越發達,教人越認識上帝創造的奇幻奧祕、莫測高深;信仰越深入,越能領人虛懷謙恭、敬拜上帝。難怪愛因斯坦要說:「科學無信仰是跛子;信仰無科學是瞎子。」科學與信仰,難分難捨!

也許我們會同意下面這句話:
「科學越發達,就越能發現萬事萬物的複雜精細、博大深邃、奧祕莫測,於是我們便會更加驚歎震懾,更加敬畏上帝──宇宙萬事萬物的創造與管理者的智慧大能。」

過去四十多年,《宇宙光》雜誌曾以圖文多次報導相關資訊,也曾出版或翻譯海內外學者專家嘔心瀝血的專著,探討這些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逕行參考,不再贅述。

KQ在全人理念中的角色與定位何在?

真正的KQ使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認識自己在天、人、物、我四個面向間的關係與定位。一個真正擁有KQ的人,是個對宇宙萬象充滿無限好奇、無限想像力的人。他銳利的觀察力能透視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表象背後的真理;他的心靈也會乘著想像的翅膀,在真理的國度中遨翔。真正的KQ是敏銳的觀察力加豐富的想像力加嚴密的邏輯分析而形成。可惜今天所謂的KQ,只剩下那些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物質經驗部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知識云乎哉,其狹隘偏差、雞零狗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幸的是,今天的世界充滿這種偏差錯誤的KQ。一切要求感覺經驗、實證驗證,致使今日的文化匯流成一股唯物世俗的潮流,錯把看得見的物質世界當作終極永恆真理,一切追求客體外在,抑制消滅內在感動、心靈呼喚,其勢洶洶,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促使活在唯物驗證單面向潮流中的現代人,成為一群悲苦無告、迷失生命方向與人生目標的人。人活得越來越不像一個人,所謂「去人化」(dehumanization),就是這個意思。

從全人角度思考,我們絕不否定KQ的意義及重要,只是GQ、EQ、KQ、IQ間,天、人、物、我四個面向如何取得平衡互動,始能勾畫出美滿圓融之人生,更為全人理念的核心價值所在。今天的世人只活在狹窄有限的物質肉體的經驗知識中,誤以這種有限的、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知識為全部知識,並且將之奉為終極真理、人生目標,並由此錯誤的前提出發,推論出唯物驗證的人生,全心全意狂熱驗證,予以執行,其去KQ日遠,至終引領人類落入單面向去人化的悲劇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一片追求KQ的狂熱浪潮洶湧澎湃中,KQ是什麼?KQ在全人生命理念中代表什麼?在天、人、物、我四個面向中,它扮演的角色與地位為何?真正的KQ何在?看來,這似乎是今天世人首先要面對解決的問題。

……(請見2016年8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