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我們日常生活中,「請問:『你是誰?』」是我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對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通常會快捷明確地用自己的姓名回答提問的人:「我是某某某!」在這種情形下,似乎只要知道一個人姓甚名誰,就能知道那個人是什麼人了。認識一個人,真的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嗎?只要知道他姓甚名誰,就能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嗎?恐怕不真是那麼簡單吧!「人是什麼?」「我是誰?」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不是從古到今一直困擾我們、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嗎?

其實,只要是人,我們就會不斷地問自己:「我是誰?我是誰?我到底是誰?」我們也喜歡追問:「你是誰?你是誰?你到底是誰?」這兩個基本的問題,沒有搞清楚之前,人是無法與自己建立關係、了解自己的;一個人連與自己建立關係、了解自己都無法完成,他當然也無法告訴另一個人有關自己是誰這個問題;更遑論盼望要求他去認識、了解、建構與另一個人的關係。

「人是什麼?」這個大哉問,看來是無法用人的理性頭腦測度分析出來的。因為人之所「是」,是先於人之「存在」而有的。聖經〈創世記〉一章1節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的源起,只用了「起初、上帝、創造」六個字。簡單地說,宇宙萬物都有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連我們分分秒秒所經歷的時間,也是在創造之後才有的。而一切的有、一切萬物的產生,均在先於時間而存在、自有永有上帝的計畫操控中。上帝對宇宙萬物的創造,是說有便有、命立便立的;但是談到人的受造,則顯然有所不同。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人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按照上帝自己的形像與樣式所造出來的,是一個「有靈的活人」,因此能與「是靈」的上帝相通。從〈創世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創造有先後順序,並且各從其類。凡上帝所造的,都有其不可改變、不可混淆的秩序與意義。在〈創世記〉中,我們看到,每一個階段的創造之後,聖經都寫著「上帝看著是好的」這幾個字;但在創造人之後,〈創世記〉寫的卻是:「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於是上帝告訴亞當跟夏娃,除了分別善惡那棵樹上的果子不可吃,他們可以隨意享用園中所有結果子的菜蔬,和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並且把修理看守上帝一切所造萬物的重責大任交付給他們。由此可知,在基督教的神學觀點中,宇宙萬物都各從其類、各具特質,不可跨越變亂。人類雖在眾生之間,卻有其從創世以來,由上帝所賦予的獨特尊嚴,以及不可毀損的生命特質。自古以來,只要是人都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反覆追尋求問。中國孟子就曾在《離婁下》十九章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在孟子看來,這「幾希」之處,指的就是仁義而已。雖不巨大明顯,但確是人與禽獸的不同之處。在中國儒家傳統的眼中,人與禽獸雖有許多相似雷同之處,但只有人能有意識地認清分辨,何為仁義之道;並且有意識地遵行仁義之道,從此人禽分別,不可混淆。萬事萬物既然各從其類,自有其絕對神聖意義在焉,豈可錯亂混淆?

剛過去的2017年,是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五百週年紀念,宇宙光為這個特別的紀念日,推出一連串的紀念活動。從馬丁路德的生命故事中,我們會發現,人不僅是活在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現實生活中;人傾盡心力,在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現實生活中打拚奮鬥之餘,更會被一些比較抽象、無法即時體驗了解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問題,緊緊纏繞,無法自拔。諸如: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活著的意義何在?」
「苦修打拚、努力掙扎,就能找到生命意義、人生答案?」
「人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
「死亡是什麼?」

在馬丁路德的生命故事中,他自幼在嚴酷家教及學校教育中,辛苦努力掙扎成長。但是所有外顯的成就,都不能回答他主體內在的疑慮困惑,特別是年輕時,一連三次因面臨死亡的威脅,逃入修道院中,苦修求道卻不得的經驗,終於使他在絕望之時,從保羅的經驗中,發現上帝早已為人類預備好的救贖恩典;人來到上帝為人類預備好的救贖恩典之前,只需憑藉信心,接受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恢復上帝原先創造人的榮美形像,成為一個有上帝形像與樣式的「有靈的活人」,因而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見證。

有了這層生命的了悟,馬丁路德成為一個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成為新的了。原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外在擁有的是多是少,上帝從不在意;正所謂:「君王也好,乞丐也好,可以同時並肩跪在上帝面前祈禱。」上帝看到的既不是君王,也不是乞丐,而是一個一個的人。祂所看的是「人之所是」,而不是「人之所有」。誠如保羅在聖經〈以弗所書〉二章10節所說:「我們原是他的傑作,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為著叫我們行在上帝早先預備好了的良善事工中。」(現代中文新譯本)原來我們都是那位創造者的「傑作」,從基督教信仰來看,上帝不僅創造我們,而且是有計畫、有目的,精心設計地創造了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念成為我們生命的前提,然後再跨步向前,行走人生生命路程,向著標竿直跑,生命的獎杯,遙遙在望,路途或艱辛、或順暢,何懼之有?

可惜活在今生現世理性思考、物化科技、去神去人的文化社會框架中的現代人,只活在當下極其有限的理性經驗中,卻妄圖以自身現有有限的理性經驗,窺探上帝所造無限浩渺宇宙生命的奧祕。儘管他們殫精竭慮、耗盡一切,也許才稍能見到一點前人所未見。但其所得結論,猶九牛一毛,掛一漏萬,必然無法窺探尋獲宇宙真相於萬一。以其所得,短期之內,雖可恣意縱橫,洋洋得意,但不旋踵即另有嶄新論述,將之增補改寫、甚至徹底推翻。所謂科學進步,即不斷有新知新論,推翻既有權威學說,另建解說架構理論。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必然先是一個承認自己有所不知的人,然後謙恭自律,尋找上帝在創造時所定下「各從其類」的規律秩序。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從來沒有發明創造任何一個新的規律秩序,他只是謙卑地找出這些從創世以來,就由創造者上帝精心設計設置在那兒的規律秩序,並且告訴大家小心謹慎地遵守這些規律秩序。你也許會懷疑,宇宙間真有上帝嗎?近代科學發達以後,無神論者不是越來越多嗎?其實誰也無法證明無神,需知:有神無神都是前提信仰,證明有上帝,固然有其困難;證明沒有上帝,就更不可能了。誰能證明一件不存在的存在呢?有關這個問題的思考討論,著名的物理學家黃小石博士在他的新書《無神論的再思──盼望的緣由》(宇宙光出版)中,有詳盡深入、精采動人的探討分析,可資覆按,茲不贅引。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曾在2003年一次對大學畢業生的演講中,鼓勵年輕學生:「Find Your Own Cello.」(找到你自己的大提琴。)在那篇演講中,塞勒以世界知名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為例,指出每個人均有不同的秉賦。馬友友出生在音樂世家,父親馬孝駿和姊姊馬友乘均是小提琴演奏家,母親盧雅文是聲樂家。馬友友不到三歲就接觸學習鋼琴、小提琴,但在他年僅三歲的時候就令人不解地愛上了大提琴,六歲時就在音樂會中演奏巴哈大提琴作品,從此確定他成為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的地位。從馬友友的故事,可見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各種各樣可能性的選擇,必須經過一連串「消去的過程」(a process of elimination),早日「找到你自己的大提琴」,然後集中精力,把「你自己的大提琴」作為你自己的生命呼召、人生使命(life's calling),全力以赴,向前衝刺。只有這樣,你才會在艱苦辛勞的過程中,確定目標、向前奔走,始終興致勃勃地繼續奮鬥。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因此獲得滿足。只有在這個時刻,「我是誰?」「你是誰?」這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有關生命終極問題的大哉問,才能找到答案。在此,塞勒提出了「選擇」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面臨不間斷的選擇,在伊甸園中,上帝就把選擇的自由賜給了亞當、夏娃,上帝對人的獨特與尊重,由此可見。人不是被先天本能限制的動物,每個人在上帝創造時,均有其獨特性,均有屬於他自己的「大提琴」。人唯有在上帝面前認識自己的獨特,找到自己的「大提琴」,才能知道「我是誰?」,才能活出璀璨的人生,沉穩滂沛地演奏他的「大提琴」。

2018年!宇宙光成立至今,已邁入第四十五個年頭了。而我何其有幸,在四十五年前、我三十五歲那一年,清楚明白上帝的呼召,找到了屬於我的「大提琴」,全心投入,成為宇宙光的志工,從事深入華人歷史文化、預備好土,以利福音種子落土生長,開花結實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工作。四十五年來,我與宇宙光一批同樣擁有自己「大提琴」的朋友同心協力,歡喜快樂地演奏上帝給我們的生命交響樂曲。誠如塞勒所云:「找尋屬於你自己的『大提琴』,永遠不會太晚。」(It's never too late to find your own cello.)我們準備好了,等待上帝交給我們曲譜手稿,辛勤排練、快樂享受每一場演出的機會。

親愛的朋友,請問:「你是誰?」你知道該如何回答嗎?

……(請見2018年01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