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1932年潘霍華和錫安教會弟兄週末出遊。

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代表著希望,無論過去一年如何不順遂,新的一年如同一個新的開始,有無限的可能。

1944年12月新年前夕,德國有位年輕的神學家兼牧師,在寒冷的柏林泰格爾(Tegel, Berlin)軍方監獄──同時也是隸屬國家安全部、蓋世太保的最高層級監獄──透過書信,與母親以及未婚妻一同期待新年來臨。沒想到,這竟是他人生最後一次向家人祝賀新年。1945年4月9日,這位牧師在佛洛森堡集中營(Flossenbürg concentration camp)遭祕密審判並處決。他,就是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是召他來為祂死。」

Von guten Machten〈所有美善力量〉
原作曲者演唱:
詞:潘霍華 Dirtrich Bonhoeffer
曲:費茲 Siegfried Fietz

這是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書中的一句名言,同時也是他一生追隨耶穌基督不變的態度。對於一個父親是大學教授、神經病學專家,母親又有貴族血統的德國人來說,在納粹大肆迫害猶太人的時候,他大可選擇和大部分德國人一樣,保持沉默。然而,從1933年希特勒掌權開始,他卻選擇站在政府的對立面。先是透過電台警告德國民眾,國家正走向以元首為偶像的政治制度(這段廣播中途被強迫中斷);接著又呼籲教會,應該起身反對希特勒迫害猶太人,並挑戰教會不能僅僅只是「包紮在巨輪下的受害者」,更應該「堵住巨輪的輪軸」,不讓它進一步傷害更多人。

隨著局勢急轉直下,許多德國教會向「德國基督徒」(Deutsche Christen)這個親納粹的群體靠攏;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則登高一呼,另外組成「認信教會」(Bekennende Kirche),聯合反對納粹的基督徒,潘霍華也配合認信教會,開始祕密訓練神學生與年輕牧師的工作。

事實上,潘霍華大可不必留在德國,面對納粹的種種逼迫,他有許多機會留在海外,同時發揮他的影響力。然而,他甘願與身處苦難中的同胞在一起,在寫給朋友的信中,他說:「假如這時我不分擔我同胞的苦難,我將無權參與戰後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 在《追隨基督》一書中,他批評「廉價的恩典只講饒恕,不講悔改;只談洗禮,不談教會的紀律;領聖餐,卻不認罪……。廉價的恩典就是不作門徒的恩典、沒有十字架的恩典、不講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的恩典。」相反的,昂貴的恩典(costly grace)之所以昂貴,是因為上帝付上的代價,是祂獨生愛子的生命,上帝也要求我們奉獻自己的生命,但恩典就是祂要賞賜那真正的、且是唯一的生命。因此,潘霍華身體力行,實踐他對基督的承諾,明明知道迫害就在前方,他仍無所畏懼地回到德國,與他的弟兄姊妹一同努力。

加入反納粹的組織阿勃維爾(Abwehr),是潘霍華一生中引人爭議的事件之一,事實上,這個組織不僅僅想藉由暗殺希特勒來推翻納粹政府,他們更積極與同盟國聯絡,以盼後納粹政府時代能夠儘快恢復德國與國際間的關係。潘霍華的姊夫杜南逸(Hans von Dohnányi)看重潘霍華在海外的關係,邀請他加入組織,成為阿勃維爾的一員,他的任務表面上是在國外旅行,並收集同盟國的戰略與戰術,然而真正的目的是把反納粹行動的消息透露給這些同盟國家,期望得到支持,同時盡可能地協助德國猶太人逃往瑞士。

在那風聲鶴唳的環境中,潘霍華與年輕的瑪利亞(Maria von Wedemeyer)相知、相戀,進而於1943年1月訂婚。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訂婚不久,潘霍華即於同年4月被捕入獄,並於1945年4月9日遭祕密處死。一個月後,德國宣布投降,二次大戰結束。

……(文未完,請見2016年1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