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比利時導演達涅兄弟執導的《騎單車的男孩》,贏得2011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圖片來源/themoviedb.org)

2015年10月專欄,跟讀者談到我非常喜歡的比利時兄弟檔導演──呂克.達涅(Luc Dardenne)與尚皮埃爾.達涅(Jean-Pierre Dardenne)。他們開始拍電影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拍攝紀錄片,當時他們已非常關注社會弱勢族群,拍攝電影以後,主題也一直聚焦在遺棄者、遭遺棄者,並詢問:「誰能向受遺棄者伸出溫暖的手?」上次介紹兩部影片,一是2014年代表比利時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兩天一夜》(Two Days, One Night),並跟2000年拍成、榮獲坎城金棕櫚大獎的《羅賽塔》(Rosetta)比較,二者相隔十多年,卻非常連貫地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問題。這是兄弟倆一直透過電影在關注的議題。

↑達涅兄弟(左一、右一)就像社會的良知,透過一部又一部電影,不斷提出一個沉重的議題──如果這個社會就是有遺棄者與被遺棄者,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該怎麼面對?(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期要介紹他們從2002到2011年近十年拍的三部影片,一脈相承的深刻心靈探索:「是誰向受遺棄者伸出溫暖的手?為什麼他們願意?」

兒子

2002年的電影《兒子》(The Son),描述木工師傅奧利佛,與遭父母遺棄、從感化院出來的青少年弗朗西斯之間的關係。奧利佛對弗朗西斯的扶持幫助,面臨非常激烈的難題與挑戰,因為奧利佛是個失去兒子的父親,弗朗西斯則是殺死他兒子的凶手。故事一開始就非常震懾人心。

兩人相遇,奧利佛在中途之家作木工師傅,他必須走出創痛、重新開始,他想辦法要饒恕殺兒子的人;而青少年弗朗西斯已在感化院關了五年,剛進入中途之家,他也想忘記過去、重新開始。

奧利佛與弗朗西斯在中途之家相遇那天,奧利佛聽說再婚的前妻懷孕的消息。因著失去兒子,他們的婚姻甚至無法走下去,現在前妻懷孕,人生有了新起點;而他呢?人生要怎樣重新開始?

前妻開始新的人生,讓奧利弗備感孤單,更讓他決心走出傷痛。或者正因為如此,他用了相當激烈的方法──決定收弗朗西斯作木工學徒。

誰能原諒殺子凶手?

這一念之間或許容易,但在實踐上,奧利佛發現每天面對殺子凶手,要原諒幾乎是不可能。他對弗朗西斯總是無法控制地充滿憤怒,他很努力壓抑憤怒,他們之間充滿緊張矛盾的關係,只是弗朗西斯渾然不覺。

弗朗西斯從感化院出來,無家、無親人,他看著木工師傅和自己的關係,彷彿就是從未享受過的父愛親情,有人點撥、有人關照;但他根本不知道,師傅正是他施暴的受難者家屬,不知道自己殺害的孩子就是師傅的兒子,他甚至期望師傅奧利佛成為自己的監護人。

善良的人在傷痛中受苦,卻要努力原諒施暴者,是何其艱難!奧利佛盡了力,他不讓弗朗西斯知道自己是誰,以避免他負疚;奧利佛努力教他木工,甚至偷偷進到弗朗西斯的住處,嘗試觀察、體會、了解他的生活與心境。每當從弗朗西斯口中聽到或觀察他的生活,進而體會到弗朗西斯受父母遺棄、一人孤零零,奧利佛就心生憐憫想幫助他。可是一旦幫助他,又想到這個人殺了自己的兒子,便忍不住心生怨憤。他心中充滿交戰。一樣因兒子被殺而承受心靈之苦的前妻,對奧利佛收弗朗西斯為學徒十分不解,問他:「沒有人會這麼做,你為何要這麼做?」

奧利佛只能誠實說:「我不知道!」

不能遺忘,只能選擇正視並原諒

故事最精采在後面,奧利佛一時的善意,決定帶弗朗西斯去山區木頭原料廠一對一教學,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沿途,奧利佛有憐憫、有憤怒,在心靈深處繼續早已出現的交戰,弗朗西斯仍舊渾然不覺,甚至請奧利佛作他的監護人。奧利佛利用這個邀請,表示若作監護人,必須徹底了解他的過去,因此開始逼問弗朗西斯殺害自己兒子的過程。奧利佛想知道,弗朗西斯到底有多壞?悔改了沒有?值不值得救?

弗朗西斯打從離開感化院,就非常不想回顧難堪的過去,一直想迴避話題,但最後還是簡略說了當年僅十歲的犯罪過程:「當時我只想偷音響,卻沒想到有個孩子在車上,他一直尖叫,我害怕,摀住他的嘴想讓他安靜,沒想到他死了。」說完,弗朗西斯變得非常憂鬱,說自己累了,想去後座睡覺。從這裡多少可以看出,弗朗西斯跟奧利佛一樣,深深受制於過去,無法揮別過去、邁向新生。

到了山中的木頭原料工廠,兩人要一起預備搬運木頭,有一段時間他們默默工作,奧利佛因此有一段時間思考。他知道現在是關鍵時刻,如果過去的痛苦對兩人來說無法遺忘,那麼只剩下唯一的出路──勇敢面對過去,這對奧利佛和弗朗西斯都是必要的。因此,他在工作之際突然對佛朗西斯說:「我是你殺死的孩子的父親。」

可想而知弗朗西斯有多錯愕、恐懼、絕望,因為現在只有奧利佛真正關心他,結果奧利佛的兒子竟然是他殺死的!他相信此時奧利佛會對自己展開報復,於是激動地在木工廠到處逃跑、自衛,他喊著:「我已經被關了五年,我已付上代價了。」

弗朗西斯往山上跑,卻被更熟悉地形的奧利佛追上,兩人撲倒在地時,連奧利佛自己都想不到,當下一瞬間竟然出現想掐死弗朗西斯的衝動,傷痛與復仇的意念衝破他的理性界線;弗朗西斯彷彿也知道這是以死償還死的時刻,他害怕掙扎,卻沒有大力反抗。

幾秒鐘像幾十年那麼長,最後奧利佛鬆手,並且起身離開。他知道自己已經爆發內在最陰暗的那一面,這陰暗被傷痛與復仇挾制,讓他再走一步就跟弗朗西斯一樣成為殺人凶手。然而,這次爆發也讓他消解部分對弗朗西斯的怨念恨意。

現在奧利佛已無法再隱瞞弗朗西斯。弗朗西斯知道眼前的奧利佛,因著自己成為失去兒子的痛苦父親,這人對自己仍有恨,而且差點掐死自己。現在,弗朗西斯明白一切以後,要怎麼回應?

弗朗西斯沒有選擇逃離。他主動回到奧利佛面前,安安靜靜的,兩人繼續未完成的工作,他用行動表明願意誠實面對自己不堪的過往,願意贖罪,也等候奧利佛饒恕。

電影結束於兩人沉默無語地工作,沉默中卻充滿豐富的情感能量,彷彿誠心誠意相約成為監護人與兒子,要一起邁向新的人生。

電影取名為「兒子」是一語雙關。男主角奧利佛很善良,卻長年活在喪子之痛中,婚姻結束以後,更承受孤單與寂寞,他是個失去兒子、又需要兒子的男人。他透過善盡扶助關懷中途之家青少年的方式,讓自己擁有很多個義子,這種付出使他能藉此努力走出傷痛。弗朗西斯則是需要父親的孩子,他的人生還有許多可能,他必須揮別過去,需要一個相信、接納、肯給他機會的父親。

但是他們從相遇到最後變成近似父子的監護關係,其中的挑戰與難度可說非比尋常。達涅兄弟檔導演的深度在於,他們沒有塑造英雄的神話,或讓故事變成輕易改過向善的淺薄勵志。

奧利佛一念之間其實想殺死弗朗西斯;當前妻問他「沒有人會這麼做,你為何要這麼做?」時,他也只能誠實回答:「我不知道!」這說明奧利佛從頭到尾都不是英雄聖人偉人,他只是跟著善的意念走,而且十分艱難地走完全程。

至於弗朗西斯,從得知真相,到差點被殺,到沉默走回奧利佛身邊,繼續面對自己曾深深傷害、如今選擇跟隨的人,又要多少勇氣?

故事最後,他們繼續工作的沉默氣氛,蘊含好多盡在不言中的情感,所有對過去的終止、對未來的企盼新生,都在這之中了。

……(文未完,請見2016年2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