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教會巡禮」是本刊今年推出的專欄,目的是介紹台灣各地具有發展特色的教會。這個專欄源起於劉凱平弟兄在宇宙光晨更分享,而後又經過1919基督教救助協會夏忠堅牧師及鄭夙珺姊妹的協助,在此特別向這三位致謝。

台灣有許多教會身處宣教第一線,尤其在鄉村地區,面臨的挑戰極其巨大,「教會巡禮」就是將眼光離開台北與都會,進入台灣的鄉村、以及鄉村中的教會。

離台北,走進台灣最南端的屏東,一路上我們不禁想:「如果從地圖另一端的屏東來看,台北才是最遠的;最遠或最近,有時候沒有一定的標準。」

經過近五個半小時的車程,終於來到屏東市,原以為很快就會到達大鵬灣,但漫長的路途逐漸讓我們疑惑與焦慮,離開屏東市區已經一個半小時,照這麼開下去,豈不是要開進巴士海峽?終究是到了大潭村,大鵬灣長老教會身處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稻田中,讓人眼睛一亮;然而進入村落,看到更多的是大大小小數不盡的廟宇,即使來到大鵬灣教會,教會正對面與左側也都是廟。

抵達大鵬灣長老教會,黃明安、邱靜宜牧師夫婦已經準備好接待我們。教會的建築與陳設相當簡單,與一般鄉間較大的兩層樓民房區別不大,分成兩個部分,左邊一間約有十數坪,正好有二十幾個孩子在聚會,我們就到右邊那一間坐下。寒暄結束、進入採訪不久,黃明安便起身到隔壁照顧孩子,留下邱靜宜與我們分享。

已消失的美麗農村

「我們在2009年八八風災以後來到大潭村,之後就不曾離開,雖然一度有機會調離這裡、轉往都市教會,但我們覺得這裡的服事比較重要,而且感情上也已經離不開了,所以就留下來。」邱靜宜很清楚地說明他們夫妻倆來到大潭村的源由與情感。「大潭村村民的宗教,當然是以民俗信仰為主,直接講,除了我們這間教會,沒有其他宗教,我們是唯一的『外來宗教』。」

邱靜宜說明的是台灣鄉間的常態,當我們經過村子,短短十分鐘路程,就看到不下十間廟。

「我們處理與村民的關係總要特別小心,尤其是面對偶像崇拜,因為他們幾十年生活在其中,若突然直接跟他們說:『你們信的是鬼。』他們心裡會很難接受,甚至產生隔閡,以致於衝突。」台灣的鄉間教會都會遇到這種情形,邱靜宜卻有獨到的見解。「例如,有村民皈信基督後,要我們去除偶像,這本是應該的,但拆除時乒乒乓乓地很吵鬧,引起許多村民圍觀,七嘴八舌,各種議論都有。我當時就要求安靜,不要那麼高調,避免初信的村民生活受到干擾,也和其他人說明,讓他們心裡的反彈不要擴大。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除了宗教信仰,大鵬灣教會面臨的難題還不只於此。

台灣的農村令人讚賞、甚至豔羨──翻飛的翠綠稻浪、結實累累的作物、現代化的家居環境、純樸敦厚的民風、經濟起飛的重要基礎等等,不僅政府的宣導片大量報導,即使商業片也喜歡以此為背景,「寶島農村」一直是台灣的驕傲。

但在大潭村,我們卻看到、聽到美麗農村的另一面。

「大潭村現在面臨很多嚴重問題,包括:家暴、吸毒、酗酒、隔代教養等等,幾乎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這些困境。我們深入了解後,覺得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好,所以在教會設立陪讀班,從幫助孩子開始,希望慢慢改變大潭村,把基督信仰帶進來。」邱靜宜說話十分簡潔有力,而且直接穿透問題。「我自己出身在大都市,各種生活條件都不缺乏,所以一直不知道就在自己身邊的鄉村的實際狀況。雖然台灣農村現在的物質條件相當不錯,但是教育資源、文化調適、家庭建造等方面卻都出現嚴重問題,我們親自深入經歷後才發現這些狀況。」邱靜宜的敘述讓我們驚心,甚至感到恐懼與懷疑,但她一邊分享也一邊回應我們的疑惑。「其實不只大潭村,許多牧者都有類似看法,台灣農村的問題已經表面化了,實際扎根在這裡,就要思索與尋求如何宣教。我們的看法是以愛與耐心取得村民認同,讓他們明白我們真心關心他們,而不是強勢輸入教條,這會讓他們很難接受。」

那些來教會的孩子

大鵬灣教會在大潭村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們沒有間斷地舉辦陪讀班。目前陪讀班有三十二位孩子,而滿額就是三十二人,因為狹小的空間根本不夠用,連講台上、十字架下都要坐人,常有家長來拜託教會讓孩子到陪讀班,但礙於現實,報名排隊得排到下學年才有機會。「我們的陪讀班天天開,不能休息,一休息,孩子在家就沒人指導他們功課。陪讀班的孩子禮拜六都會參加兒童營聚會,另外有些孩子會固定參加主日禮拜。」

↑陪讀班的孩子年齡參差,需要很大的耐心來陪伴。

曾經,有一對兄弟的爸爸因病過世,越南籍的媽媽也因病回國,唯一倚靠就是務農的阿公阿媽,但阿公後來得了肺癌,過世前兩個月,想把心中最掛念的兩個孫子託付給陪讀班。邱靜宜告訴我們:「一開始我們不敢收,因為孩子實在太多,但阿公不放棄,三番兩次來拜託。因為他知道孫子若能進入陪讀班,他就沒有牽掛了。礙於現實,我一直沒答應,直到有一天禱告,我聽到耶穌對我說:『如果是我拜託你收呢?』我立刻想到,我怎麼能對一個老人家這麼狠心?」於是,邱靜宜不再猶豫,馬上接受兩個孩子。現在他們天天在陪讀班寫功課、玩遊戲、吃點心、接受品格教育。阿媽遇到問題,也會來找教會幫忙。

除了課業和生活,生命教育也是輔導的重點,大鵬灣教會希望孩子從小對生命有正確的認識。

有一天,教會養的狗死了,平常孩子都喜歡跟牠玩,牠死了大家都很難過,於是,黃明安和邱靜宜就為狗舉行安息禮拜,教導孩子如何說再見。另一次,有一位很疼孩子的阿嬤死了,雖然她不是基督徒,但邱靜宜帶孩子去靈堂,唱詩歌送阿嬤最後一程。當孩子的歌聲響起,整個村子都安靜了,大家都在聽孩子唱詩歌,驚訝地說:「這些歌真好聽,孩子表現得真好。」許多人因此而對教會有了嶄新、正面的看法。這就是大鵬灣教會宣教的方法之一。邱靜宜夫婦最大的收穫,便是孩子都稱呼他們「阿爸」、「阿母」,跟隨孩子的稱呼,村民心目中也如此認定他們的「身分」。

結束與邱靜宜的訪談,我們來到隔壁的陪讀班教室,見到黃明安正帶領孩子讀書、複習功課。如果說邱靜宜是慈母,那麼黃明安壯碩的體格、嚴肅穩重的神態,就是嚴父的典型了。「我們這裡真的很小,只要二十個孩子進來就『塞』滿了,所以我們要找更大的地方。」黃明安無奈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一直在為房子奮鬥,不是為了舒適美觀,而是至少可以讓更多孩子進來。」

黃明安沒有說出來的是,他們曾經因為房子,遭遇許多苦與樂。

苦的是,2015年3月房東堅持要收回房子,為了能繼續陪伴陪讀班的小朋友,黃明安、邱靜宜夫婦不得不簽下調漲250%的一年租約,同時也用過去存下的建堂基金,在附近買了一塊地,希望能蓋出永遠不必搬家的教會。但這塊預定地上,目前除了一塊空地皮外,什麼都沒有,經費也離建堂所需的兩千四百萬元預算相差一大截。提起這件事,黃明安若有所思地說:「我們總是要先跨出第一步,這是信心,也是必要的,因為大潭村的小朋友已經等不及了,我們也和本地小學合作,他們願意協助我們陪伴更多小孩,所以我們決定建堂。我們相信,上帝自然會供應一切。」

至於樂,那是教會開拓才十一年,目前雖然只有三十幾位信徒聚會,但聖誕晚會卻動輒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幾乎全村的人都動員起來了。邱靜宜補充說:「因為我們跟社區沒有隔閡,我們舉辦母親節謝親感恩會,所有的媽媽、單親爸爸都會來,這令我們很高興,可是教會根本容納不下這麼多人,所以一定要建堂。」

當稱謝進入祂的門

走出擁擠的教室,我們一邊瞭望村子綠意盎然的景致,一邊等待邱靜宜帶領我們去看建堂預訂地。突然,陪讀班的小朋友走出教室,在教會的階梯前排成三列,沒等我們回過神,孩子的歌聲已經清脆響起:「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當感謝祂、稱頌祂的名,謙卑俯伏敬拜你。」熟悉的歌詞和旋律由一群我們完全不認識的孩子唱出,當中最小的孩子連整齊排好隊都做不好,神情卻極認真,當我清楚意識過來──這是孩子為了歡迎我們,特別準備的節目,淚水馬上湧出眼眶,在採訪中動情是我一向極力避免的事;但是孩子的歌聲融化了所有的戒心與藉口,圍著我們,他們唱著一首又一首詩歌,歌聲清澈地穿過稻田,穿過小徑,傳到大潭村。

隨著歌聲停止,孩子回到教室,我們的心情漸漸平靜,看著一旁微笑的黃明安、邱靜宜,突然明白,十一年來他們做了多麼美好的事,這事正成就在台灣偏鄉的農村中。這時,邱靜宜輕笑說道:「他們今天唱得不是很好,還要多練習。現在,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們預備建堂的地方。」

跟隨邱靜宜的摩托車,我們停在一塊初步整理過的荒地,荒地中央有個鮮紅色動工標誌,木柱上寫著:大鵬灣教會開工禮拜。

邱靜宜站在鋪著礫石的工地上,手指一旁的大潭國小說道:「特別選這裡,就是為了可以更接近小朋友,他們上下課都能看到教會,下課以後也不必再繞遠路。」但事情真的會如邱靜宜說的那樣順利嗎?目前建堂的狀況又是如何?邱靜宜苦笑回答我們的疑慮:「問題當然很多啦,首先一定是經費,但這還不是最折磨人的,最難的是找地、買地、換地、整地,辦不完的行政手續,數不盡的法律條文,這些我們完全不懂,要一件一件去學,就好像在最短時間裡完成大學學業一樣,但感謝上帝,現在總算漸入佳境了。」

和邱靜宜一起踱步在工地上,聊著未來可能的光景,我們忘了身處在台灣最南部,空間與距離的遙遠不復存在,而只是想著:就在這裡,有一個教會,教會周圍有數十間廟,廟外有數千村民,他們都還不認識耶穌。這正是黃明安、邱靜宜面對的處境,但又何嘗不是台灣每個基督徒都必須面對的?

告別大潭村,一路上看到的景色依然是稻田、村落、廟宇,但是我們的心情已不一樣,耳際似乎仍響著孩子清亮無比的歌聲。

……(請見2016年6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