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楊格非前後十一次進入湖南,親身經歷當地官員和民眾對傳教士態度的轉變。(圖片來源/Wikipedia)

↑吳立誠最初的宣教目標是西藏,經戴德生勸說,轉而挑戰湖南。

九世紀以來,就像敲開一扇扇閉鎖的門戶,福音也一一傳入中國每個省分,而最後、最難敲開的一扇門,就是位於內陸的湖南省。在福音敲門、落戶的過程中,醫療與教育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湖南省也不例外,由「耶魯在中國」差會創立的湘雅醫院與雅禮中學,今年(2016)都屆滿110週年,飲水思源,不得不感念那些不斷在湖南門外敲門的宣教先鋒。

湖南之門難開

1875年,中國內地會領導人戴德生發出前進九省的呼聲,這九省包括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湖南、廣西、四川、貴州與雲南,都屬於內陸地區。在許多不怕苦、不怕難、甚至不怕死的宣教先鋒努力下,各省的門戶都對外開放,宣教士得以進入、定居其中,只有湖南省拒絕開門,宣教士只能冒險過境,不能安然定居。

這種望門興嘆的心情,隸屬於倫敦宣道會的楊格非(Griffith John)最能體會。他在湖北省定居後,多次嘗試進入湖南,卻一再遇到挫折。從1879年到1904年,楊格非前後十一次進入湖南,親身體驗當地官員和民眾對傳教士態度的轉變,從以糞便、石塊相待,到以轎子、錦旗迎送,其間真有天壤之別。1897年,他第三次率同工前往湖南佈道,因受阻擋而無法進衡州城,只好在城外為十三名決志者施洗。遙望城樓,無限感慨,楊格非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4月6日,正好是我被按立為牧師四十二週年的日子,我將永遠記得這一天。」直到1901年4月,楊格非第七次去湖南,終於感受到空前的善意,因而用充滿感恩的心情,在報告中寫下「湖南之門已開」(Hunan is open)這句期待已久的宣告。

湖南最真心的朋友

在嘗試敲開湖南鐵門的宣教先鋒中,內地會的吳立誠與葛蔭華是不得不提的兩位。吳立誠(Adam C. Dorward)放棄在蘇格蘭家鄉的紡織事業,進入倫敦由金亨利(Henry H. Guinness)創辦的哈雷宣教學院(Harley College)受訓。金亨利非常支持戴德生的宣教大業,他的得意門生中有不少成為內地會宣教士,除了吳立誠外,在中文聖經翻譯上大顯身手的鮑康寧(Frederick Baller)也是其中之一。吳立誠最初選定的目標是西藏,他認為西藏是最難接受福音的地區,但是經過戴德生勸說後,他願意挑戰湖南鐵門,而其難度絕不在西藏之下。

1880年,在中國同工陪伴下,吳立誠從湖南省的東北走到西南,歷時五個半月,分發大量的福音單張與聖經。1882年,他來到沅水上游的洪江,租下一間房舍,但就在裝修工程進行期間,一些惡毒的謠言也在街頭巷尾傳開,仇洋情緒急遽上升。群眾湧入他的新家,動手破壞設備,威脅他必須離開洪江。之後幾年,吳立誠不斷嘗試在湖南境內落腳,卻都落得遭受驅逐的下場。1888年,吳立誠病逝湖北省沙市,英年早逝,如同戴德生發出的感嘆:「湖南失去了一位最真心的朋友。」

華人福音師資最佳學院


↑葛蔭華雖是醫療宣教士,但他更看重基層福音工作與培訓當地的傳道人,而且將兩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

葛蔭華(Frank A. Keller)186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先後從耶魯大學、紐約州阿爾班尼(Albany)醫學院畢業,後來加入內地會,於1897年來到中國。1900年庚子事變後,湖南對外國人的態度大幅改變,葛蔭華於1901年進入長沙,購屋定居,沒有遭到驅逐,這代表湖南鐵門已經向福音敞開。

葛蔭華雖是醫療宣教士,但他似乎更看重基層福音工作與培訓本地的傳道人,而且將兩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他看到外國菸草公司雇用中國推銷員,沿著縱橫交錯的河道,一站站推銷他們生產的香菸,覺得教會傳福音也應該這麼積極。於是他在1909年成立「湖南逐家佈道團」,差派華人信徒搭乘福音船巡行各地,上岸分頭傳道,上船一起學習,因此福音船兼具宣教站與神學院的雙重功能。

1916年,葛蔭華在長沙成立「湖南聖經書院」,在美國基督徒企業家提供財力支持、洛杉磯拜奧拉聖經書院(Bible Institute of Los Angeles,簡稱Biola)協助教學資源下,湖南聖經書院在1930年代成為擁有最佳華人福音派師資的神學院。湖南聖經書院的校園也相當可觀,抗戰時期著名的西南聯合大學在遷往昆明前,曾暫時駐足於此。西南聯大校歌歌詞:「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指的就是借用湖南聖經書院的這段插曲。可惜由於日機轟炸與長沙大火,美麗的校園已經蕩然無存、徒留回憶了。

葛蔭華一直擔任湖南聖經書院院長,直到1937年退休,1940年回到美國洛杉磯,於1945年病逝。對葛蔭華有深入研究的姚西伊教授評論道:「在葛蔭華的那個時代,他並不算是最出名的西方在華傳教士,但他的事工絕對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本性是實幹家,十分低調,服事時絕不會高抬自己。這一點可以說明,為什麼他的成就並不亞於當時其他保守派差會的領袖,但除了在湖南聖經學院和拜奧拉相關機構之外,他卻沒有什麼名氣。」

最後要提的是以胡美(Edward H. Hume)醫師為代表的「耶魯在中國」差會,選擇落腳長沙,也有助於湖南持續開放與接受現代化。1900年,耶魯校友畢得經(Horace Pitkin)在河北省保定遭義和團殺害,耶魯基督徒團契為此成立「耶魯在中國」差會,選擇湖南長沙為基地,從事福音、醫療、教育等有助於中國現代化的工作。

↑宣教士胡美(右二)與中國友人。

從印度來到湖南

胡美是第三代的宣教士,祖父與父親都在印度宣教,他自己也出生於印度。從耶魯大學畢業後,胡美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習醫,學成後回印度服務,以為自己這輩子會像祖父、父親一樣獻身印度。不料,一封來自「耶魯在中國」差會的邀請信改變了他的一生。信上說:「儘快到中國來,這裡比印度更需要你,你可以在這裡辦一所醫學院。」經過審慎的考慮與評估,胡美接受這項邀請,於1905年舉家遷至中國,投入「耶魯在中國」的願景大業。1906年,雅禮醫院(後改名「湘雅醫院」)與雅禮中學同時成立,使湖南省的醫療與教育水準得以提升。一百一十年後,這兩個由「耶魯在中國」差會設立的機構,仍然是湖南省的重點醫院與重點學校,而「耶魯在中國」差會雖已改名為「雅禮協會」,從一個宣教差會轉化為文化交流協會,但選派耶魯學士畢業生到雅禮中學教英文的傳統至今不變,這麼深厚的關係情誼,恐怕不是一般校際間結盟能達到的境界。

今年6月,馬禮遜學園主辦的中國宣教史蹟之旅,將走訪湖南與江西兩省,每想到當年宣教士敲開湖南之門的努力與代價,我們應該會有更多的感恩與感受吧!

……(請見2016年4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