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我─你(I-Thou)」關係圖

不久聽到一位知名外科醫學教授的小故事,讓我深受感動。

有一天,一個重大手術即將進行,當一切準備妥當、手術即將開始時,這位知名外科醫學教授手中拿著手術刀,用他銳利的眼光,掃視周圍每一個緊張但充滿欽佩之情的學生、助理一眼,然後緩緩問道:
「此時此刻在這個手術房中,誰最重要?」

學生有點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地互望一眼,「此時此刻」當然是主刀醫師最重要啦!何況今天的主刀醫師是遠近馳名的外科醫學權威教授呢!也有幾個更慧黠的學生悄聲互問:「難道是麻醉醫師?或……」

沒想到就在大家狐疑互望的一剎那,外科教授卻把手術刀指向躺在手術台上的病人,大聲說:「你們要永遠記住,手術房中,病人永遠最重要。」

什麼是一個好醫生?學識淵博?技術高超?經驗豐富?這些當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恐怕是醫生用什麼眼光看待他的病人。他只是醫病?還是醫人?他眼中看到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病例,千篇一律,簡直煩死人了;還是在病例之外,他也能看到一個一個不同的病人?

看不見人的假EQ

自從1995年Daniel Goleman出版《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以後,連續一年半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也被譯為四十餘種文字出版,成為暢銷書。難怪近二十餘年來「EQ!EQ!」響徹雲霄,論文著作,絡繹不絕;講堂傳述,爭先恐後;出版讜論,連篇累牘;人人趨之若鶩,不敢缺席。一時之間,但見芸芸眾生小小翼翼,運用課堂上習得的各種EQ技巧,當作手段工具,以求取自己的利益,克「敵」致勝。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在運用EQ之際,便再也看不到自己,更看不到他人了。我們會不由自主、處心積慮運用EQ去排除一切阻礙我們成功的敵人、對手。在這種心態之下,我們眼中看見的不再是人,而是物化以後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我們想極力排除的障礙;也可能是我們想克服、擊潰的敵人;或是我們想集中火力,一舉攻占的堡壘。說得更明白一點,在這種心態下發展出來的EQ,只是一種待人處事、善於交際的技術,是一種看不見人的假EQ。人不見了,何來EQ?

EQ?EQ只是一種處理情緒的技巧嗎?EQ只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嗎?有人說EQ太重要了,EQ是一個人在人際關係、職場競爭中克敵致勝、打敗對手、贏得成功的關鍵因素。EQ真的只是如此嗎?EQ到底是什麼?

EQ是什麼?EQ是一種人碰到了人的經驗與悸動;是一種典型的「我─你(I-Thou)」關係,這種關係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相碰觸的原級關係(primary relation);我與我、我與你直接相遇,沒有任何其他中間物阻隔。真正的EQ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生的熱愛;真正的EQ不是出擊攻打,而是愛心呵護;真正的EQ是一種永不疲倦的愛、永不放棄的盼望、永不改變的信心。聖經形容耶穌對人的愛是一種「愛他們到底」(約翰福音十三章1節)的愛,一個愛人愛到底的人,會處處為人著想,要他EQ不好也難。EQ不是為了求取得勝、成功;EQ更不是為了擊敗敵人、排除異己障礙。真正的EQ是從人的尊嚴形像出發,所以真正的EQ必然與IQ緊密相關。人因IQ有了「是自己」的智慧與能力,成為一個有本體獨特性的自我,這樣的人,才能認定自我的意義與價值,活出自我、活出是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才能與每個「他者」的本體獨特性建立「人碰到了人」的原級生命關係,這才是真正的EQ。

我在上一期專欄〈IQ是什麼?〉中說:
「一個有 IQ 的人,是一個敬畏上帝、熱愛生命、接納自己、愛人惜物的人。」

這種人是一個找到了自我在天、人、物、我之間定位的人。所以一個真正擁有IQ的人,必然是一個認識自我、認識人的人,也只有這種人才會看見自己,看見人。這才是EQ的基點、EQ的始源處。換言之,所謂的EQ必須從人的原級關係處著手進行,看不見人的那些所謂的EQ技巧,事實上只會使人與人的關係更形緊張,競爭更為慘烈。說得更明白一點,看不見人的EQ技巧,根本就是真正EQ的殺手。

今天社會中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人際之間的關係慘遭破壞,嚴重程度遠遠超過我們想像,人跟自己、人跟其他人的關係,早已不是人碰到了人的原級關係,而是人碰到了東西、再由東西碰到了人的次級關係(Secondary relation),也就是後現代學者所謂的「我─它(I-it)」關係。在一個充滿「我─它」關係、卻徒然高呼「EQ!EQ!」的後現代社會,這真是一件充滿嘲諷、令人扼腕嘆息、遺憾不已的事。

記得有一次在一段推銷價格高昂的名牌手提袋廣告中,推銷員大鼓如簧之舌鼓吹產品有多好之後,又加上一段使我恍然大悟的經典論述:「你買的不僅是一個手提袋,當你揹上這個手提袋,你會發現你揹在身上的,不僅是一個手提袋,而是一種身分、一種地位。」看著他眉飛色舞地說這段話,我才明白名牌手提袋為什麼要賣那麼貴。在一個失去自信、失去自我評估、不知道自我獨特與意義價值的現代社會,揹一個價值昂貴的名牌手提袋在身上,對自己、對別人,都有抬高身價的特殊意義。在這種情形之下,自己或他人首先看到的,只是價值昂貴的背包,自己不見了,人也不見了,何等悲哀。

我再說,EQ的技巧誠然重要,但是EQ的基點何在?操練、運用EQ的目的為何?EQ的基點、EQ的目的必須是人,沒有人的EQ將會使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更為慘烈凶狠。這些前提式的根本問題必須先予以確立,談EQ才有意義。須知「錯誤的前提+正確的推論+狂熱的執行=萬劫不復的悲劇」,豈可不慎?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馬太福音九章12節)在這個疾疫遍地、生意蕩然的後現代社會,誰是生命手術室中那位聲名赫赫、學識淵博、技術高超、又能以病人為重的外科醫生呢?

我們需要EQ,需要看到人、看到以人為基礎出發的EQ。而全人是擁有GQ、KQ、IQ、EQ,四Q均衡、一齊增長的豐盛生命。起來!讓我們手牽著手,走進全人豐盛生命。

結論

講到這兒,也許你會問:「全人理念中所講的四Q,哪一個最重要呢?」

從耶穌活出的生命榜樣來看,他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二章52節),其中「一齊增長」四個字特別明顯,直擊我心。馬庫斯認為活在後現代文化中的人,是一種完全物化「單面向人」(one dimensional man),結果形成一種「去人化」(dehumanization)的過程,人只活在這種單面向的文化社會中,其失落失喪的命運當然無可避免了。

全人理念堅持,每個人都具有天(GQ)、人(EQ)、物(KQ)、我(IQ)四個面向,如圖所示,這四個面向分布在一個圓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缺一不可,各自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與價值,卻又相通互補,故只能以虛線表達其相互關係。全人(Holistic)一辭源自希臘,意謂:「把看得見的部分(parts),加上看不見、卻確實存在的什麼(what),整合在一起,加以思考。」可惜現代人只活在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唯物驗證實證科學主義時代,這種極端的單面向思考方式,照馬庫斯的理論,只會使人四Q盡失,越來越不是人,遑論全人追尋,當然是緣木求魚、痴人說夢,根本連邊都碰不到而毫無可能了。

有名的現代文學家艾略特(T. S. Elliot)曾在他的名作《The Rock》中,如此形容當今的世代:

理念與行動無止盡地循環,
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
帶來的是動態的知識,卻非寧靜; 
話語的知識,卻非靜默;
字面的知識,卻非精義;

我們所有的知識,帶領 
我們更接近我們的無知,
我們所有的無知,帶領
我們更接近死亡, 
但只是接近死亡,卻不能接近上帝。

我們在生活中失落了的生命,而今在哪裡?
我們在知識中失落了的智慧,而今在哪裡?
我們在資訊中失落了的知識,而今在哪裡?
二十世紀人類的天堂之旅,
帶給我們的是遠離上帝,接近死亡。

一生從事生命文學寫作與教育工作的作家張曉風,則在她一首送別學生畢業的詩中,寫下下面一段話,值得我們反覆深思:

他的風姿
 ── 一個教師為學生的祈禱

啊──我要怎樣描繪我所心愛的
未來的他 和
他的風姿

他積進如慣於徒手攀登峻壁的高手
 卻也懂得閒坐下來品啜一杯清茶的雋味

他肯俯首垂睫 與哀哭的人同哭
 卻也可以當下回應夜空裡一顆小星
 遠在十萬光年之外傳來的微笑

他可以縱論學問 是非古今 傾倒一世之人
 卻也有本領把美麗又哀愁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津津有味地細細講述給一個小小孩聽

他精猛絕人如紫電劈過長空
 卻柔和如鐘乳石尖垂墜欲滴的透明水珠

他摩頂放踵 利天下而為之
 卻另藏一方安靜隱密的神龕,只供自己身心安頓

他在道路上或遇顛沛流離崎嶇躓踣
 但沒有險山急川能阻滯他勒轡不前

他的肌膚上或瘡疤壘瘡疤 傷痕疊傷痕
 但他的航海日誌並不缺頁落(讀作辣)行

他的肩頭或壓著千鈞憂國憂世的重擔
 但他的雙眉間恆飄過一朵燦爛的晴雲

重重頭銜於他只是可戴可脫的便帽
 他持守自己仍是一個為聆聽布拉姆斯或〈瀟湘夜雨〉
 而含淚的少年

他從來不敢誇說自己柔軟的躬身便等於謙虛
 因為他知道在去掉「偏執傲慢」之前
 還要跳過一千條難以超越的深塹

燈下的古老詩卷是他深夜或年老時反覆不厭的低吟
 在長長的一日或一世的勞苦困頓之餘

──就是我今天要去教的那個小孩

親愛的朋友,「我」是誰?「他」在哪裡?在我們啟步奔跑之前,是不是應先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然後再心無旁騖向著標竿直跑,跑向永恆全人的生命?

……(請見2016年10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