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位於屏東縣高樹鄉的植物保種中心外觀。

過高雄,我們轉向東走,穿過里港鄉駛向高樹鄉,雖然行政區域上,高樹鄉隸屬於屏東縣,但行程卻不需要進入屏東市區,不過,進入高樹鄉,就等於進入屏東縣。這實在很有趣,在地圖上、在歷史上、在政治上,人類對大地下了一層又一層的定義、歸屬、管轄等等,但大地何曾說過自己歸屬於誰?同樣的,佔領大地絕大部分面積、百分之九十九生命年齡超越人類的植物,現在竟然需要人去保護,這何嘗不是讓人深感荒謬而啼笑皆非的景況。

但事實殘酷地逼在眼前,整個地球的植物都面臨滅絕的浩劫,尤其是熱帶植物正在大量快速消失,搶救熱帶植物已成為地球生態保護的緊急要務,而台灣處於熱帶地區,非常適合進行保種的工作──植物保種中心就是在這樣的思考下成立,她的任務與使命非常類似聖經中挪亞搶救地球動物的故事,所以許多人便以「方舟計劃」或「植物方舟」稱呼保種中心。

車進高樹,天空突然飄下雨絲,而且雨勢越來越大,竟成滂沱,這時,我們卻迷路了,在一片樹林裡鑽來鑽去,迷濛中,雨水夾雜著樹木的氣味,讓我們想起原初時,這片林子應該更高大更廣闊吧。終於,我們脫離了樹林,來到植物保種中心。

人類真正缺少的是行動

「我們不是只植根於台灣,而是放眼於世界。我們努力地基礎扎根在世界性的收藏,背景很清楚,採取『異地活體』保存,因為這些植物在世界各地生存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一手規劃成立植物保種中心的李家維教授和我們寒暄之後,沒有太多客套,開宗明義、一針見血指出熱帶植物面臨的狀況。「植物是生命的根本,有著飲食、調節氣候、藥用等重要貢獻,例如藥物學家發現,植物中具有治療禽流感、乳癌、流行性感冒的成分,所以保護植物是整體生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來自北歐的植物學者與李家維討論,如何申請某種藥用植物樣本,帶回家鄉培育。

雖然了解保育植物的重要,然而事情真正推動起來並沒有想像中順利,李家維從最基礎的概念告訴我們:「保存植物最好的辦法是『現地活體』保存,但是對許多熱帶國家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很貧窮,所以我們只好採取『異地活體』保存方式,這樣做,至少保存了這個物種。」

除了貧窮之外,錯誤的生態保育觀念也是需要面對的挑戰,李家維分析說明:「一般保育工作都有保護『明星物種』的傾向,對於路邊的小花小草常常、甚至完全忽視不顧。」如果加以深入觀察與思考,不難發現一般人對保育的觀念確實需要修正與調整。「我們想想,一年花十萬美金養活動物園裡一頭大象,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十萬美金也可以養活十五種瀕臨絕種的蛙類──保育一種蛙類,一年只要美金幾千塊就足夠了──這不是說誰比較重要的問題,而是考慮保育的急迫程度。」李家維非常清楚地指出,目前生態保育應該要注重的觀念:「更深入來看,人類缺的從來都不是錢,缺的是行動。比如,美國的太空計劃一年要花上美金數百億預算,其實只要把零頭撥出來,就可以照顧世間眾多生物,這是輕易可以做到的。」

造物的設計我們不可能了解

除了無數讓我們瞠目結舌的植物,我們在中心一角發現了好幾欄的雞,和好幾水族箱的烏龜,難道這是在模擬某種生態系統?是要將動物植物放在一起而做的研究?李家維笑著說:「復原生態系統?太誇大了,這怎麼可能,造物的奧祕絕不是我們能夠了解的。但是,做個小小的、示範性的研究與復原是應該的,也是可以的。」李家維微笑,有些神祕地告訴我們:「為什麼選擇雞來養?其實,我們把時空推回到過去,人類養雞最早的紀錄在黃河流域,考古學家發現八千多年前的雞骨化石,由於雞並不遷徙,除非由人類飼養,否則無法活過黃河流域的冬天。因此,這八千年前的骨頭應屬於最早的家雞,由此推斷人類馴養雞隻可能已有八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今天,在生態與文化方面,雞和人的感情很深,也很普遍。」

我們餐餐吃雞,但是對雞了解多少?如果把雞放回整個生態與文化的脈絡,植物保種中心的目的就很清楚了。李家維告訴我們:「其實,人類原來在全世界各地都有養雞,所以,養的雞種一定不一樣,比如最早養的可能是一種紅色叢林雞,現在幾乎絕種了。」想到紅色叢林雞,你想到什麼呢?可能是味道好不好吃吧?其實,味道和生產正是人類需要重新思考的關鍵。「人類養雞的歷史中,不知道有多少『種』的雞,這些雞因為經過人類飼養,適應了生態與環境,反應了當時的文化與處境,但是,因為人希望能有更多肉、更多蛋可以食用,所以雞種越來越簡單,現在大概只要分『肉雞』和『蛋雞』就可以了。而經過復育,我們這裡現在已經有將近二十幾種雞,這對生態系統的了解很有幫助。」

因為生態系統的變遷,造成物種不斷滅絕與消失,也造成我們的眼界越來越狹窄,以雞為例,李家維著實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堂課。

我們正快速走向無望

談到關於生態與地球的議題,無論任何方式,都會討論到地球未來,而李家維是著名的生命科學專家,對這個問題自然有深刻的見解,他的答案也真的讓我們吃了一驚。「我們正快速走向無望。我們都知道,地球生命的紀錄清楚寫在岩石上,讓我們知道生命興衰的節奏,但是,很少像現在這樣,處在這麼嚴重的挫敗中。」也許很多人都還保有希望,但是在李家維眼中,卻有無比真實的嚴厲:「物種滅絕不是想像中的事,而是真正的『正在進行式』,從地球的生命史來看,曾經有五次『大滅絕』。所謂大滅絕是在很短的地質年代中,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物種滅絕,這是歷史中的大滅絕;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卻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物種滅絕,所以,我們很危險。」

說起人類的未來與命運,李家維提出一個更驚人的真實狀況。「根據最新的人口統計,到了二十一世紀末,非洲人口將增加到三十億左右──目前大約十億。我們知道以亞洲的生產力,也只能養活大約四十億人,非洲地區多出將近二十億人口,光是糧食的問題就無法解決了,其他還有醫療、社會、文化等問題。」不只人口問題,還有地球暖化等危機,李家維語重心長表示:「按照現在的態勢,我們已經回不去了,能做到的是降低惡化速度,雖然,即使要做到這點也是困難重重,但總要努力去做,只有行動,才有機會。」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到2016年為止,已成功培育兩萬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是世界第一個活體植物蒐藏。

離開植物保種中心,雨勢已停,天空仍然陰暗,但遠處的大武山脈隱隱有些亮光,或許是因為大雨洗刷的關係,透空望去,山巒一脈,鮮綠可喜,如果這山沒有植物覆蓋,會是怎樣的景象呢?而台灣的「禿頭山」不是正在大量產生嗎?我們的山脈會永遠失去植物的綠色嗎?想起李家維教授的一句話:「人類缺的從來都不是錢,缺的是行動。」我們有著深深的體會。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人們習慣將整個植物中心稱為植物的方舟,事實上,這個機構的正式名稱是:「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以辜嚴倬雲女士的名字來取名,因為中心是由台泥企業團辜成允先生及辜嚴倬雲女士大力支持,在2007年元月成立,同時由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平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立「財團法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暨環境保護發展基金會」,並由基金會支持與推動保種中心營運。

保種中心成立之後,聘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家維教授擔任保種中心執行長,直到今天。

保種中心的使命,是保育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植物,以永續的精神,保存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種的手段採取異地活體保存,以學術研究為本,透過國際學術交流,參與世界熱帶植物保育計劃,希望未來能晉升為世界級的熱帶植物保存基地。中心收藏各式原生物種,以留存植物的原始基因;對於某些漸無市場價值、瀕臨淘汰的植物品種,中心也考量其潛力而收藏,特別是其雜交親本也面臨生存危機的品種。

在行政院科技部「全球熱帶植物種源保育計劃」支持下,保種中心到2016年為止,已成功培育兩萬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是世界第一的活體植物蒐藏,其中蘭科、鳳梨科、秋海棠科及蕨類植物的收藏量更是世界之最,一舉讓台灣躍居全球植物保育及研究重鎮。保種中心栽種的各類植物均附有電腦標籤條碼,就像數位化的身分證,可隨時查詢植物名、原產地及何時進入台灣等資料,方便研究。未來五年內,保種中心將增至三萬種植物,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熱帶植物庇護所。

……(請見2016年11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