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馬丁‧路德(中)在沃木斯議會受審。(圖片來源/Wikipedia)

2017年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推動宗教改革五百年,一般世人都將此視為宗教事件,事實上,宗教改革對人類文明與歷史的重大影響,絕不亞於工業革命。就思想而言,宗教改革讓人類從中世紀嚴酷的宗教束縛中徹底解放,開放近代文明;就信仰而言,宗教改革揚棄錯誤的信仰觀念,幫助人類重新並正確認識創造萬物的上帝。

為了記念宗教改革五百年,《宇宙光》雜誌將有一系列報導,我們很高興首先邀請到研究馬丁‧路德的權威學者黃保羅教授,從本期開始,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向讀者介紹宗教改革先鋒人物馬丁‧路德的一生,是為專欄「改教500年」第一棒。

1483年11月10日,馬丁‧路德出生於德國的艾斯勒本(Eisleben)這個小城。這個時代充滿各式各樣的緊張與衝突,正是中世紀轉向新時代的時刻,中世紀許多舊傳統和習慣仍在流行,新時代卻已進入各層面生活領域。所謂中世紀,一般指西元500~1400年這段歷史。在馬丁路德出生前後的十五世紀末期,當時的宗教和社會產生了重大變化。

教會和宗教領域的三大特點

當時的教會,是虔誠迷信和世俗腐敗的混合物,一方面傳遞「基督是嚴厲的最後審判者」,在末日時,基督將乘著雲彩或彩虹來審判世界,他的頭部一側是寶劍,象徵永恆的懲罰,壞人都將進入地獄,另一側是百合花,象徵恩典和永恆救贖的應許。

再方面,普通老百姓信仰虔誠,害怕下地獄,卻又非常迷信,同時崇拜地方保護神。當時的德國和整個歐洲仍然相信巫術和邪靈鬼怪,有壞事發生時,往往認為是邪靈所引起,因此發明各種稀奇古怪的驅鬼方法,但整體而言,老百姓對基督仍非常虔誠。黑死病是歐洲當時最可怕、最嚴重的疾病,它迅速在人與人之間傳染,一個早上還好好的人,晚上可能就死於高燒,老鼠、蒼蠅及跳蚤是黑死病的重要傳媒,沒有藥可醫治,所有人都害怕這個疾病,只能不斷祈禱上帝,不讓自己染上黑死病。

其三是教會流行「行善得救,作惡滅亡」的宗教教導和神學思想,收集聖物、朝聖風俗流行,而且強調積累和獲取「善功」的思想,特別是贖罪券的銷售,影響極大。

當時社會的四大特點

除了上述教會和宗教領域的三大特點,當時的社會也呈現四大特點:

一、十四世紀的瘟疫使人口大幅下降,到了十五世紀末,人口大幅度增長,許多人從農村移居到城市,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二、當時的新知識和科技,促使航海、探險、礦業、金屬業等發展,地方諸侯的實力日益增強。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都日漸強大,只有德國沒有真正獨立。
三、新思潮把中世紀帶入新時代,新的發現和知識使歐洲人開始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有了改變。教皇和羅馬天主教會的權柄開始受到挑戰,世俗的君王和諸侯渴求更多權力和自治,沒有獨立國家主權的羅馬神聖德意志帝國,許多各自為政的選帝侯(包括部分大主教)、諸侯和自由城市統治者,都產生了濃厚的民族主義思想。儘管羅馬神聖帝國皇帝名義上是德國的皇帝,但各地方諸侯卻可以相當獨立地統治各自的地盤,擁有許多權力。
四、底層農民為了世俗利益,經常起義,並且常常與宗教思想結合。

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運動影響漸增

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逐漸向歐洲北部地方擴展,影響所及到達今天的德國、荷蘭等地。至於英國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1320~1384)和捷克的胡斯(Jan Hus,1371~1415),他們在羅馬天主教內部進行的宗教改革,雖然被定為「異端」而失敗,但還是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留下一定的成果。

荷蘭鹿特丹的人文主義王子伊拉斯謨(Erasmus von Rotterdam,1466~1536)編輯出版的希臘語原文《新約聖經》,以及德國人文主義代表羅伊希林(Johannes Reuchlin,1455~1522)對猶太教和舊約原文的研究,都在教會和神學界掀起回歸聖經起點的熱潮,這股浪潮為路德等人後來研究聖經原文、發現當時流行的武加大拉丁語譯本的錯誤,提供有利資源。

當時歐洲興建了許多大學,對新知識和新思想的發展和傳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德國在1456年成立格雷弗斯瓦爾德大學、1457年成立弗雷堡大學、1472年成立因戈爾斯塔特大學、1473年成立特里爾大學、1476年成立美因茲大學、1477年成立杜賓根大學、1502年成立維滕貝格大學,1506年成立法蘭克福大學。特別是維滕貝格大學,1518年聘請二十一歲的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擔任希臘語教授,不僅協助路德促進宗教改革的發展,而且幫助該大學成為經院新學的中心,墨蘭頓也因為對德國教育的重大貢獻而被稱為「德國的老師」(Praeceptor Germaniae)。

但是,西班牙、英國或法國並沒有很多如此強大的大學,特別是其中沒有足夠多的德國研究專家,在帝國會議中,面對德國神學家和世俗諸侯的挑戰,根本沒有能力有效加以處理和解決。

金屬印刷、航海、新知識等發明改變了世界

當人學會閱讀和寫作的時候,歷史就開始大大改變。歐洲歷史一般習慣分為古代、中世紀和新時代三個階段。

在這個轉變的時代,不僅有許多技術和物質的新發明,而且產生了全新的世界觀。當時人們已知道地球是圓的,但仍視地球為宇宙核心;不過,波蘭人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卻認為,太陽才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星球都圍繞太陽旋轉。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會宣布這個新觀點是錯誤的,但後來科學證實,哥白尼的觀點部分上是正確的。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0/1451~1506)相信,只要不斷向西航行,一定能到達印度。所以西班牙國王給了他三艘大船,哥倫布就從大西洋展開歷史性的向西航海之行,當他發現新大陸時,以為那就是印度,實際上卻是美洲。

↑最早的古騰堡印刷機。(圖片提供/黃保羅)

新時代的重大發明之一,是書籍的金屬印刷技術。約翰尼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1398~1468)在1450年發明金屬印刷技術,在此之前流行的手寫和木板印刷非常昂貴且不方便,只有富裕人家才可能擁有書籍。古騰堡印刷術使書籍可以迅速且廉價印刷,因此,新思想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空前快速傳播開來。

然而,儘管當時有了新技術和新思想,但老百姓普遍還是虔誠和迷信。

羅馬天主教受到日益嚴厲的批評

新時代開始的時候,羅馬天主教仍然是一統歐洲且佔絕對統治權,只有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屬於東正教。

羅馬天主教的最高領袖是教皇(即教宗),他被認為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但十五世紀末期,教會世俗化非常嚴重,不僅在政教關係上神聖與世俗勾心鬥角,羅馬天主教對權力、地產和俗世財富的關心,似乎也超過對教會和屬靈事務的關心。

德國由一些比較小的封建諸侯領地所組成,儘管名義上以羅馬神聖德意志帝國皇帝為最高統治者,但諸侯在各自領地仍擁有獨立自治主權,因此羅馬天主教會面臨裂解的挑戰。當時教會的領導階層不但遠離普通老百姓,甚至遠離普通的神父,原因很多,一是當時在教會和禮拜中都使用普通老百姓不懂的拉丁語;二是教會擁有許多權力和物質財富。在中世紀末期,羅馬天主教的地位看起來仍然穩若泰山,但表面之下卻湧動著波濤洶湧的暗流,教皇、主教和神父錯誤濫用物質權力和財富。

同時,因著許多新思潮、新發明和新藝術誕生,人們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科學和藝術成就不斷改善和進步,馬丁‧路德於是以震撼歷史的方式決定參與這場改變。

……(文未完,請見2017年2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