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樓上三老》作者吳錡,年輕時因著接觸藝術團契,從觀眾席一步步邁向影視服事之路。

《樓上三老》是吳錡的新書,這本書收集了吳錡平日寫的小品散文二十五篇。吳錡自己形容這些文章「雖庸碌也繽紛」。「庸碌」當然是自謙之辭,但是什麼叫「庸碌」?卻讓我想了許久,還是想不通。既然「庸碌」,何來「繽紛」?等到我一口氣讀完二十五篇文章,我才發現,吳錡筆下描述的幾乎盡是身邊發生的大小事,那些無非是生、老、病、死、家人親友、生活情景中的大小故事。初讀之下,似乎平淡無奇,無驚人處。然而在吳錡筆下,這些人人均可能在生活中碰到的大小事件,卻被吳錡心中的無限深情緊緊纏裹,再通過他多情的筆觸,使這些平淡無奇的生命故事,閃爍出繽紛色彩。於是在平凡──也可說是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的「庸碌」生活故事中,你會驚訝地發現,多采多姿的「繽紛」會直射讀者心靈深處,迴盪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吳錡將這本書中的二十五篇文章分成四大類。第一類六篇是描述自己與家人的生命故事。前兩篇寫到自己兩次性命交關的病痛經驗,一次是幾乎奪命的心肌梗塞、一次是罕人聽聞的「眼瞼皮脂腺癌」。這麼大的兩件事,在吳錡筆下卻看不到一點慌亂、嗅不著一絲焦慮。尤其是罹患「眼瞼皮脂腺癌」期間,正是宇宙光2015年「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我們有偉大奇妙真神》史詩音樂劇」排演後期、即將正式公演之際。吳錡身為導演,必須總攬全局,責任重大。面對演出日期日日迫近,大家內心焦急卻不敢表露於外;而吳錡依然鎮靜如山,一切照常進行。最後彩排與公演期間,他也是劇場、醫院兩頭跑。大病在身,他卻像沒事似的,順順利利完成一切演出。看在我們這些陪伴在旁、擔心不已的朋友眼中,對於他能夠平靜安穩、似乎平凡庸碌走過這一段路,讚歎感恩之餘,當然更看到一串串五顏六色繽紛四射的耀眼色彩。

至於收集在第二部分的十一篇文章,對誠懇待人、熱愛朋友的吳錡來說,更可以看到他心中對人的情誼與尊重。在號稱「人不見了」的後現代文化社會,人被物化的結果,使人主體性的「是」不見了。在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人人都活在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我─它」關係中。人跟自己相處、人跟人相處,都變成以外在看得見的「東西」為仲介。於是主體性的「我」不見了,主體性的「你」也不見了,也就是說「人不見了」。人跟人相處,首先映入眼簾心際的是對方擁有的身分地位、財富權勢。人不見了,哪裡還有「他人」?讀吳錡這十一篇文章,你會發現一個簡單卻存留到永遠的真理。在吳錡筆下,無論你是誰,年輕、年長;有地位、沒地位;有學問、沒學問;熟悉、不熟悉,我們大家都是人。是人!多麼重要啊!不信?你打開這十一篇文章一讀,保證那一陣「是人」的繽紛色彩,會讓你從心窩裡暖暖燒起來。

至於本書第三部分則收錄吳錡悠遊人世、隨意生活的四篇文章,名為「生活拾穗」,充滿生活中隨意揮灑的樂趣與帥氣。首篇〈小黑〉,描述一段引人入勝的戀情。文中的小黑與我,有著一段長長的、痴痴的、說不清、解不明的戀情。短短小小的一篇文章,讀到最後,答案揭曉,留給你的先是一片驚訝,然後是莞爾一笑;生活拾穗到如此境界,實在令人佩服。生為這種人,不快樂幸福也難。難怪走過缺水缺電的日子,快樂童年也毫不褪色;面對美食,更能一一牢記在心,務必呼朋引伴,曷興乎來,一同分享。

最後一部分收有四篇談音樂與電影的作品,與其說這是吳錡的本行,倒不如說這是吳錡生命中的最愛。把生命中的最愛當作生活中的本行專業,並且獻上一生,當作事奉上帝的工作,吳錡真是個最幸福的人。由這個角度讀這四篇文章,你會發現,吳錡文中所說:「既不激情也不悲傷,反而給人一種不卑不亢、自信淡定的感覺。」所謂庸碌中的繽紛,是不是更讓人易於接受親近、沉緬其中、反覆不能自已呢?

說來說去,我發現吳錡根本就是一位生活藝術家,天生的藝術細胞,終身從事藝術工作,加上虔誠的基督信仰,熔鑄造就了今天的吳錡。誠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四章9節說:「因為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吳錡的文章正如他的生活,看似中規中矩、似乎平淡無奇,卻充滿舞台戲劇張力,直擊人心,煞是好看!

……(請見2017年7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