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篇第四篇第1節:「顯我為義的神啊,我呼籲的時候,求應允我!我在困苦中,曾使我寬廣;現在求憐恤我,聽我的禱告。

這篇詩歌是大衛在危險境遇中(可能是押沙龍叛變)所寫,祈求神的保護拯救。大衛說:「我在困苦中,曾使我寬廣」(註),「曾使我寬廣」一語作何解釋?有些譯本譯為「曾使我舒暢」(思高本、新譯本),或「曾經幫助我」(現中)等,但寬廣的意義應不止此,似乎有想得寬、看得遠,不為困苦囿限之意。

所羅門也同樣具有寬廣的心。列王記上四章29節:「神賜給所羅門智慧、極大的聰明,和寬廣的心,如同海邊的沙那樣不可測量。」(恢復本)所羅門兼具智慧、聰明和寬廣的心,使他能治理如沙一樣多的人民。他在位時國家昇平、國土廣大,遠近鄰國都來朝見,國威極盛。

可見「寬廣」雖然沒有明列在聖靈所結的果子內(參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但卻是美好的人格特質,是神所賜的恩典。

寬廣的人不故步自封,能追求更新變化,超越眼前的格局。我們傳揚福音,原要用諸般的智慧(西一:28),因此事工如遇瓶頸,方法自要更新變化。使徒保羅服事主的忠心至死不渝,他第三次旅遊佈道回程中對以弗所長老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二十:24)但他服事的方法卻因時因人而異。他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他不在律法以下,但他向律法以下的人,就作律法以下的人;他不是軟弱的人,但向軟弱的人,就作軟弱的人。他不會一成不變,為的是「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參林前九:19~22)只要服事主的心志不變,寬廣的人是應能擁抱有益的改變的。

寬廣的人不自私,能關懷他人的處境,欣賞他人的貢獻。提摩太前書是一封教牧書信,保羅在這封書信中除了教導提摩太怎樣治理教會,及怎樣作基督忠心的僕人外,並關心提摩太的健康。他說:「因你胃口不清,屢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這句話使得這封信在嚴肅之外,添了許多溫情。這是重功利、講績效的人想不到的事。在腓利門書中,阿尼西母是腓利門家的一個逃奴,以後蒙恩得救在獄中服事保羅。保羅打發他回到腓利門家的教會時,顧念到他可能會受到腓利門嚴厲的對待,因此求腓利門收納他,視他如親愛的兄弟,並稱許他於保羅和腓利門都有益處。保羅自己被囚獄中,不僅失去自由,而且可能朝不保夕,猶想到一個逃奴的處境而替他求情。從這裡可以看見一個心地寬廣像保羅這樣的人,是既能顧到事又能顧及人的。

寬廣的人不偏執,有開放的心胸(open-minded),能聽取不同的意見。因此他能知道故事的另一面,從而可以明白事情的真相。在以色列人渡過約旦河征服迦南地後,在約旦河東岸已得有地業的流便人、迦得人,及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便要班師回去。在渡河前於河邊建了一個壇,引起其餘九個半支派的懷疑,以為他們要另設祭壇獻祭,違背神的吩咐,讓全以色列人召罪,便欲起兵攻打他們。幸虧在發兵前打發十個首領前往查詢,才明白所築之壇乃為了證明河東的兩個半支派也曾參與征服迦南地,免得日後河西以色列人的子孫對河東以色列人的子孫說:「你們於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有何關涉呢?」一場幾乎引起兄弟鬩牆的誤會終告消除。(參約書亞記二十二章)那位建議先去瞭解實情再決定是否興兵的人(是祭司以利亞撒嗎?)是位寬廣的人。

寬廣的人不驕傲,不自以為高人一等,反能虛懷若谷,讓人翕服。他知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他也知道「眾擎易舉,獨木難支」的道理。任何一個新猷、一件創舉,如能善於溝通,博采周諮,形成共識,便易順利推行。北宋中葉以後朝廷冗員充斥,土地兼併嚴重,養兵費用龐大,國庫入不敷出。宋神宗時起用王安石實施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馬法、市易法、貢舉法等新法,均係針對時弊的改革措施。有神宗的支持,照說應能順利推行,但結果並未能貫徹實施。部分原因,係由於王安石急於求成,推行過急,又自視甚高,不納人言,遭到許多官員反對,有以致之。以古為鑑,值得參考。

求神賜下寬廣的心給祂的兒女,能夠彼此和睦,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

註:恢復本聖經亦譯為「寬廣」;呂振中本聖經譯為「寬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