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某大學的通識課程。 

老師:「今天是這學期的最後一堂課,也是我退休前的最後一堂課。」課堂上有人交頭接耳,似乎有些意外。 

「我想和大家談一個既輕鬆又嚴肅的問題:『人生像甚麼?』請你們先表示看法。」 

一個學生說:「李白在〈桃李園夜宴序〉中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蘇東坡在〈念奴嬌〉一詞中也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所以我說人生像一場夢。」 

一個學生說:「聖經上說:『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人生一幕接著一幕,在不同的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直到辭世謝幕時為止。所以我說人生像一齣戲。」 

又一個學生說:「以前有一首流行歌曲,歌詞說『生命如花籃,需要花陪伴。』人一生所追求得到的,就如鮮花擺在花籃裡。放進去的鮮花愈多,花籃就愈美麗。這豈非就是人生的寫照?所以我說人生像花籃。」 

同學紛紛發言,有說人生像一幅畫的,像一盤棋的,像一首歌的,像一篇文章的。等到學生停了下來,老師才開口:「你們講的都有道理。事實上,很難用一種說法來完整地描繪人生。我提出一種說法給你們參考。我說人生也可看成一個立體方塊」。同學從沒聽過這種對人生的比喻,大家都豎起了耳朵。 

「我以為人生是有長度、寬度、深度(或高度)的,所以人生是一個有體積有內容的立體方塊。

人生的長度,是指人生的歲數。遠古時有壽命甚長的人。聖經舊約記載瑪土撒拉活了969歲,中國古時有一位彭祖,活了800歲,都是歲數很長的人。現代人的壽命較短,但據生物學者的理論,哺乳動物的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人類最後一顆牙齒長出是20歲至25歲,依此推算,人的壽命最低仍可到100歲,最高可到175歲。實際的歲數則差了太多,平均只有80歲。所以我們如果注意健康、環保、與人和睦,就能活到該有的歲數。

「有人說,生命如文章,不在乎長短,祇在乎內容。話是很對,但如果有內容的生命,活的比較長,豈不是更能擴張生命的內容?」

說到這裡,老師停頓一下,看同學沒有問題,於是繼續講: 

人生的寬度,是指人生關懷和影響的範圍。有的人是『唯我型』的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這種人只有自己,心中並無他人;自私自利,甚而損人利己。他的人生自然沒有甚麼寬度可言。

「有些人則是『博愛型』的人。這種人不顧自己的得失利害,助人濟世。例如台北市有一個王貫英紀念圖書館。王貫英三十八年來台,住貧民窟,每日踩三輪車拾破爛。將微薄收入悉數購書捐贈各地圖書館,數十年不間斷。總數有五萬多冊,獲贈的中小學、圖書館等共九十二所。那些錢他若留著自用,晚年應可不必再撿破爛了。─他的人生自然是極寬廣的。」

講到這裡,有同學舉手發問:「有些人既非自私自利,卻也不像王貫英那樣完全不顧自己,他們的人生寬度怎麼看呢?」

老師說:「問得好。實際上多數人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他們既非只顧自已,他們的人生也是有寬度的,雖然寬度大小不一。」

老師繼續講:「人生的深度,是指對人生的洞察及回應─認知生命有限,因而做出回應。有這種認知的人又有不同的回應。

「一類是享樂主義者。例如曹操的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帶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念。但酒醒後仍須面對『人生幾何』的問題。一些提倡及時行樂的人,到頭來都不免有人生虛度之感。他們是沒有深度的 。

「另一類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人,也許可稱為實踐主義者。他們超脫人生短暫的感嘆,進而思索如何善用此生。他們要為生命創造價值。他們知道人的價值在於對於別人有益處,因此他們竭盡己力貢獻於社會。不僅如此,他們更想到人既為萬物之靈,斷不會與草木同朽。因此他們探索人的終極歸宿,追求永生。

「同學們,我的臨別贈言是:擴大你們人生的立體方塊,做一個有價值、得永生的人。」

同學紛紛起立鼓掌,掌聲久久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