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親子對話
望著覽鏡自照,得意洋洋的兒子,劉爸爸心中真是十分地無奈與沮喪。上週兒子為了一雙據說是同學都有的名牌球鞋,整整一週都不太與家人說話,劉爸爸低頭看著自己穿了五年多的皮鞋,心中難過的想起兒子說的話「爸,您跟不上時代了啦!」這次是名牌球鞋,下次呢?

對話建議
「您相信親子之間有代溝存在嗎?」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許多想法上的不同,單純以年齡差距或代與代之間差距來說明親子之間的溝通不良,似乎過於偏頗,但父母這一代的成長經驗,並沒有教導如何當父母的教育課程,所以面臨孩子「不要以以前的你們,來評論現在的我們」的呼喊,往往有些無力與感慨。

「不要以為我們的思想就是孩子的思想」,是我們想要嘗試瞭解、接近孩子該有的認知調適,在現今科技發達、資訊傳播快速流通的時代,孩子所能接觸的人、事、物都在強調「日新月異」的洪流中不斷地激盪著。故父母在要求孩子能獨立自主的同時,就要多包容、傾聽孩子不同認知、價值觀的存在。

父母不見得一定要贊同孩子所有的認知思考或言行舉止,但想要與孩子更親近,嘗試進入孩子的世界不可或缺的,每天花點時間去瞭解孩子從電視、報章雜誌上學到什麼,並在表達您的觀點前,先請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讓孩子感受到你願意跟他一同去探索這個每天都充滿新奇的變化,而不是固守原來的生活圈,卻對其妄批判,才能引領孩子從您的身教中,反過來學習、尊重父母的認真與生活態度。

另外,利用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來代替道德說教,讓孩子同時覺知您可以嘗試改變及目前你做不到的是什麼,這是相當重要的。

父母唯有揣摩孩子的想法、感受及處理後,才能「感同身受地」與孩子在溝通上有個好的開始。要發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需要不斷地練習,孩子在你願意放下身段做友伴的態度下,會慢慢學習到一個高EQ者的必要特質──「同理心」。
父母一味地配合孩子的需求或完全否定孩子的表達,都不是我們樂見的,面對孩子所欲追求的,與我們所贊同的有了差距時,我們可以先給孩子表達的空間,嘗試彼此共同討論後,給予一些再思索的時間,誠懇告訴孩子:妳在做決定過程中的思考路徑或伴隨的情緒,親子間才不會產生「關心事情甚於關心孩子」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