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前面六期的傳愛家族中,已經把這套以親子雙贏為目標的威信型教養模式的理念架構加以介紹,上期我們提到同理是一種知易行難的態度,因為,同理:
1.是追隨,是一種反應性的傾聽而不是領導
2.以體會代替問問題
同理並非問問題,而是從觀察中體會到兒童的狀態後,用描述的語言陳述給兒童,讓他了解他的情況是什麼。
威信型教養模式中所提到同理共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行為、情緒、想法、需求以及模式,上一期中我們已經介紹了前兩個層次:描述兒童的行為以及描述兒童的情緒。本期將介紹同理的另外三種類型:描述兒童的想法、描述兒童的需求以及描述兒童的模式。

描述兒童的想法 
兒童在表達想法上常無法如成人一般的流暢,善於觀察兒童的非語言,並且努力的傾聽兒童的語言表達中所流露的內在想法,可以幫助兒童對於自己的想法有更多的了解。
例句1:
兒童:沒有啊…..我爸很煩啦,硬要逼我去上補習班,都怪我這次國文考65分啦,如果我成績不進步他是不會給我打球的,還會不給我零用錢,真鴨霸。 
大人:你覺得你爸很不講理喔,設了一大堆的規定。 
兒童:因為房子裡的空間太小了!我想把那個盒子當作一個房間,東西擺在裡面就好了。 
兒童:所以房子太小,你覺得很難擺東西。

例句2
…下課後…
兒童1:「耶!打鐘了,老師。」 
成人1:「你想告訴我你要去上社團了。」 
兒童2:「嗯」(點點頭)

描述兒童的需求
兒童與大人一樣,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需要被滿足,有些孩子常會表現出不假思索的求助行為,這樣的現象很可能是出於想要依賴、想要被注意的需求或想要掌控的需求。

例句:
兒童1:我都用下載的,我試過好幾次,都不能玩線上遊戲,表姊也幫我灌過, 
我也有帳號密碼了,就是不能玩「跑跑卡丁車」。 
成人1:你為了玩「跑跑卡丁車」做了很大的努力。

例句2
兒童1:「喔,可是我今天很棒,寫了很多作業了耶。」 
成人1:「你希望老師能稱讚你,今天表現得很好。」 
兒童2:對呀!你知道嗎?這是我第一個獎狀耶![孩子的眼神發亮地看著我]
成人2:嗯,第一次拿獎狀你感到很光榮,想跟大家分享吼。 
兒童3:我回家後我一定要跟我的舅舅炫耀[生的舅舅是國中生]
成人3:你想得到舅舅的稱讚或是獎賞。

描述兒童的模式 
成人在平時與兒童的互動中,若能用心的同理,我們很自然會發現:孩子與大人的互動模式,以及孩子與同儕的互動模式。並進一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是如何以及為何與人形成此互動模式的原因。
有一對姊弟他們在玩的過程裡面,那個姊姊始終都在搶弟弟的玩具,然後跑跑跑要弟弟追她,她的方式就是這樣,她要跟弟弟玩,可是這也是這個姊姊一個人際關係的問題,她都用搶別人東西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她就覺得別人在跟她玩。但實際上別人氣得要死,因為她是一個比較發展遲緩的孩子,她的理解比較落後無法了解別人。所以當她跟弟弟在遊戲室也這樣搶弟弟的玩具,當我們進行完第一次遊戲單元以後,有一天他爸爸就跟我說:「葉老師,他們姐弟昨天在家裡,我聽到弟弟跟姊姊說:姊姊你明天去遊戲室不可以搶我的玩具,我覺得很奇怪就先問弟弟說:你怎麼不告訴葉老師說姊姊搶你的東西,結果他說:「葉老師才不會管這種事情。」所以他爸爸就很疑惑的來問我,我就跟爸爸說:我只是告訴他:「姐姐想跟你玩的時候,就會搶你的玩具。」也就是說,我只是將孩子的行為模式描述給孩子知道。結果,這個弟弟後來真的想了一些很棒的方法,例如只要玩玩具一定選兩個一模一樣的,當他注意到他姊姊過來的時候,他馬上把玩具遞給她姊姊「姊姊給妳!」然後他就繼續玩他的,他姊姊就不會再搶他的玩具了,這個小男孩很漂亮的自己解決了他自己的問題。


透過不同層次的同理,成人能夠對孩子表現出高度的注意力,了解並接納兒童的想法、感受與需要。透過同理,成人可以嘗試著以孩子的觀點看世界,嘗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而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暫放一旁。

對於以孩子的方式去看世界有真誠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實際上,學習孩子如何去經驗這個世界,並加以實踐是很令人沉醉與興奮的事。透過同理的運用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世界,通常能讓成人對孩子有更深層的認識,其後成人的選擇將可能更有效率。

在親子遊戲中如何使用同理的語句:

1.當孩子在遊戲時,試著澄清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接著對孩子的表達投注密切的關注,嘗試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的感受與表達。

2.用你自己的語言,將主要的活動大聲地說出來,特別是孩子所表達的感受。例如,如果孩子正在將水倒進杯子,你可以說:「你正在倒水進杯子。」如果孩子在倒水時露出微笑,可以說:「你對倒水感到很有趣。」相同地,當孩子正在玩玩偶且扮演父親的玩偶正在對扮演孩子的玩偶大叫,可以說:「父親真的對孩子感到很抓狂。」關鍵是要去觀察孩子的表情及反映孩子的感受,包含孩子所表達的及透過想像角色所傳達的。這個技能有點像播報現場比賽詳情的播報員,你大聲地描述所看到的且陳述孩子所可能想要表達的感覺。

3.避免問問題或告知孩子要做什麼,這可能會將遊戲帶離孩子所想要去的地方。來自父母或成人的問題或指引通常會改變孩子的遊戲且遮蔽了我們完全了解孩子的可能。因為對孩子僅只是觀察且評論是很難的,但我們若能學習到真正的同理孩子,必會認識到同理力量的巨大。

4.如果孩子問你問題,例如「這是做什麼的呢?」
(a)反映問題(你試著了解這是做什麼的。) 
(b)如果孩子仍很堅持,可以這麼說:「在遊戲時間內,你可以以你所想的方式 
運用它們。」 
(c)如果孩子仍舊堅持提問,給一個簡短的回答並將決定權交回給他,如「有 
些人以它當桌子,但你可以隨心所想地運用它。」

5.如果孩子說,「不要重複我的話!」
(a)確認你已經變化對他們的感覺和想法的陳述
(b)解釋你試著去確認你對他們的了解
(c)若孩子仍舊堅持,暫停反映感覺的行為片刻
(d)若孩子仍舊堅持,暫停大聲地反映並以非語言的方式表達你的興趣。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位家長在學習使用同理技巧,來面對突然不願意補習的孩子之後的心聲:
我發現只要我願意同理他,事實上,孩子並沒有要抵死不肯補習,他還是把功課寫了,並且準時上路,以致於我漸漸相信,孩子只是需要同理而非說教或替他出主意,所以我可以把跟孩子爭執的力氣省下來,去思考為何孩子成績不錯,卻不喜歡去補習,這是我可以再體會孩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