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佛大學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是管理學界的學者,以「破壞式創新」的理論聞名,曾被譽為當代五十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二○○九年他不幸罹患了淋巴癌,忍受化療的煎熬,遭逢人生最大的試煉,激發了他對人生的思考。因此在二○一○年哈佛商學院的畢業典禮上,向所有的學生提出了人生三問:如何可以樂在工作?如何能與親人和朋友和樂相處?如何能一生堅守正直原則?

人生要有目的

在他所著《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他進一步指出人生要有目的,如同企業要有目的一樣。目的如同畫像,畫出你將成為甚麼樣的人。有了目的就必須投入各種資源,以求達成目的。而最後則是找出正確的量尺,來衡量你的人生。

這些話是他在經過絕症洗禮後的大徹大悟,不僅是對年輕學子的棒喝,也是對芸芸眾生的提醒。這個道理聽起來並不是那麼高深,還需要到生死關頭才能省悟嗎?可是認真想想,有多少人真知道活著是為了甚麼?

以「有沒有人生目標」作為區分標準,似乎可以分為三種情形。

一種情形是走一步算一步,隨遇而安,但能衣食無虞,結婚生子,於願已足,這便是他的人生目標。例如在中日戰爭期間,許多人顛沛流離,漂泊無定,但能謀得一技之棲,無虞凍餒,已是萬幸,能想到人生未來目標的恐怕不多。現在雖是承平時期,但這種過一天算一天,沒有人生目標的人,仍非罕見。克里斯汀生教授說:「人生沒有目的,就像坐上一艘沒有槳的船,只能隨波逐流。」照他的說法,這種情形應算是隨波逐流吧!

一種情形是步步為營,有意無意地把人生目標予以分段。求學階段,是先把書讀好,能夠學以致用;就業時是努力把工作做好,把事業經營成功;退休後是縱遊名勝頤養天年,或回饋社會從事公益。這種態度較為務實,因為未來如何無人能夠預知,達成眼前目標後,再努力下個目標,逐步完成人生的最後目標。這種情形的人想來不在少數。

再一種情形是在青少年時就有清楚的人生目標,知道他是為何而活。例如國父決心革命時才二十歲,他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以後於二十八歲成立興中會,號召同志展開革命事業。創立中國內地會的戴德生,十七歲時決志獻身傳教,二十一歲即遠赴中國宣教。在華五十一年,差派了超過八百名傳教士及建立了一百二十五間學校,在中國帶領一萬八千人歸信基督。這種情形的人鳳毛麟角,非常令人羨佩。

衡量人生的標準

人生的目標表示你想要甚麼樣的人生,而最後你成為甚麼樣的人,就要有一個衡量標準。例如賺了多少錢、做到多高的職位、企業規模有多大等。每個人的衡量標準可能都不一樣,這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不同之故。

這個道理不難懂。孔子稱讚他的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因為顏回安貧樂道,不求美食華居之故。衡量顏回的人生自然不能以他住多大的房子,吃甚麼樣的食物為標準。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說:「我知道怎樣過貧困的生活,也知道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我已經得到祕訣,隨時隨地,飽足好,飢餓也好,豐富好,缺乏也好,我都知足。」(現中修訂版新約聖經)保羅是「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的人,衡量保羅的人生自然也不在物質生活的豐裕與否上。

基督徒的人生目的和衡量人生的標準,在聖經中有明白的昭示。以弗所書二章10節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基督徒在蒙恩得救前,他的人生目標可能是屬世的各種成就,例如財富、地位、名譽等。所以衡量他的人生,便是以他的財富、地位、名譽為標準。在他蒙恩得救後,他人生的目標乃是行神要他去行的善。所以衡量他的人生,就要以他照神旨意行善的事工為準,而不是他的財富、地位、名譽等。

德國的史懷哲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在他三十八歲聲譽如日中天的時候,回應神的呼召,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建立醫院從事醫療服務,關懷生命,尊重生命。他在非洲工作長達三十五年之久。衡量史懷哲的一生,不是他有四個博士頭銜,而是他在非洲的醫療和傳教的偉大事工。

人對自己的衡量容或不準確,但最後衡量我們的是神。想想有一天我們與主面對面時,祂會如何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何衡量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