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一則新聞的感觸 
2003年香港成報有這麼一段報導 :「母聘私家偵探尋回離家女兒。」 
“ 一 名 十 三 歲 叛 逆 女 童 , 離 家 出 走 數 日 後 , 任 職 中 醫 生 的 母 親 , 終 於 透 過 私 家 偵 探 , 在 灣 仔 尋 回 愛 女 。 惟 與 失 蹤 女 童 同 行 的 金 毛 青 年 , 因 拒 絕 同 赴 警 署 , 雙 方 發 生 糾 纏 , 女 中 醫 師 被 推 跌 受 傷 , 報 警 求 助 … … 豈 料 , 事 隔 十 六 小 時 , 該 女 童 因 母 親 禁 制 她 外 出 , 昨 晚 在 家 中 大 吵 大 鬧 , 更 一 度 以 利 刀 架 頸 與 家 人 對 峙 … … ” 
報紙更付上一張照片,是母親被推跌,蹲在地上飲泣。 
此情此景,讓養育了四個9-12歲就進入美國一流大學的蘇緋雲博士在她的專欄中不禁嘆息的說:這樣的情景怎不叫為父為母的跟她一同飲泣呢? 

尋女被推跌的女中醫蹲在地上飲泣 ( 圖片取自香港真理報 蘇緋雲專欄之引用) 
蘇緋雲接著說:
十三歲,只有十三歲!怎麼可能呢?但是,這是當代的事實,不只發生這一次,是一次再一次的重演!家,原來是創造者為了人類的幸福所設立的,但是,今天,卻有千萬家庭,不是幸福,而是苦海。在這女孩過去的十三生命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導致這樣的情景產生呢?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兩的角度往下想一想。 
離家—吸引力在哪裡?
在許多社會中,常有用某種儀式來表示一名兒童「成年的到來」,儀式的內容通常包括:有宗教的祝福、離開家庭、對力量與耐力的嚴格考驗、用某種方式在身體上做記號或巫術的施行等。
青春期的定義為從兒童期到成人期,有一段漫長的發展過渡階段,其伴隨有主要且互相關聯的生理期、認知與心理社會的變化。總共持續十年之久(從11、12歲到18、19、20歲左右),其開始到結束都沒有明顯標誌。青春期一般認為開始於性成熟期,即生殖能力的成熟過程。在青春期早期(約11~14歲)的時期,不僅是生理面向的成長,也包括認知面向、社交能力、自律性、自尊心與親密交情等的成長,但此一時期同時也包括了極大的危險性。
代表著兒童期結束的青春期生理變化,包括身高與體重的快速成長、身體比例、外型改變與性成熟的達到。有些研究將青春期早期的情緒起伏與喜怒無常,歸因於荷爾蒙的變化。荷爾蒙與男生情緒變化的關聯性,似乎強過與女孩情緒變化的關聯性。
此外,環境因素也會造成差異。青春期花在與朋友的時間,大於生命任何一期。若他在同儕群體中找到了可以了解與認同的對象或群體,而家庭並不能給予這些了解與認同,這位青少年,就會不斷的被家庭以外的吸力往外吸。

回家—一艘橫衝直撞的汽艇,可以找到避風港嗎?
青春期的腦部發展仍在持續進行,情緒、判斷力及行為組織等都在大幅變化。 因此,實踐高監督高情感的威信型教養,主張父母親必須在給予獨立性和保護他們免於不成熟的錯誤判斷間,小心拿捏,維持溫馨、有回應性的家庭氣氛,給予明確期待,而不過度管控,青少年會更願意坦白關於自己的訊息。
1.父母會督促青少年去思考一個議題的正反面
2.父母會承認自己有些方面知識懂得比兒女少 
3.歡迎子女參與家庭的決策
專權 1.會告訴青少年不要和成人爭辯或質疑
4 .成人總是對小孩說:等你長大就會明白了
溺愛 1.不在乎成績、不訂定看電視的時間、不參加學校活動
5 .相信子女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並非輕忽或不關心子女

威信型教養方式所產生的正面影響會持續到青春期,以威信管教方式教養的青少年,不僅在學業成績較好也較具有社交能力、情緒較健全、較少有行為上的問題。
2012年將要進入尾聲,回想過去一年的親子時光,你是否經常感到挫敗或遺憾?或者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做父母的,原本就要邊做邊學,適度的調整和改變永遠不嫌遲。


迎向2013年,對於教養這件事,你有沒有什麼新的期許?我們都不希望向這位中醫師一般作個因孩子而痛心哭泣的父母,倘若從威信型教養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如何為自己的親職之路訂定會成功的計畫呢?


一、設定務實目標
首先,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沒有最完美的教養法。擬列的計畫時,要先確認合理而可行的目標,避開完美的誤區,才不致讓不合現實的期望壞了自己的心情。
有位男士,其實是個不錯的人,和同事都彬彬有禮,甚至對下屬也相當容忍。只是對家人,卻不可一世。孩子覺得他蠻不講理,態度粗暴,不但蠻橫且固執,不可理喻。因此,現在孩子不和他講話了。這位丈夫總是出口傷人:「這麼笨!這樣也不會。」「你怎麼一點常識也沒有,還有面子問人!」雖然他的事業得到人家的看重,但是回到家裡又是另一個世界。對於這位男士而言,甚麼是務實的目標呢?
以開始說造就孩子的話,代替使孩子失了志氣的話!


二、擬定具體行動方案
不能光說「新的一年,我會多陪陪家人」,而是先扣除工作和做雜務的時間,釐清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親愛的家人。檢視自己的時間安排,看看做哪些事佔去你大部分的時間?除了工作外,還有哪些瑣事很耗費心力?有沒有別的做法?譬如:把雜務安排在同一天,省卻不必要的來回工夫;或者找個家事管家。


三、成果視覺化
事先預想成果,會大幅提升貫徹計畫的動力。不妨閉上眼睛,在你腦海中想像這項計畫完成後的景象。例如你希望能多撥空陪家人,就先想像你和孩子一起玩的快樂時光,或者一起開懷大笑,或者七嘴八舌聊個不停,把那種愉悅的親子氣氛牢記在心中,有助於你下定貫徹的決心。

四、練習、練習、再練習
研究指出,行為要變成習慣,至少需要二十一天的反覆練習。父母也需要練習如何做好父母,最重要的是:真實的用心去面對孩子,為了孩子願意去改變舊的習慣,願意更多地說鼓勵和了解孩子的話,願意在孩子需要規範的地方勇於設定必要的限制,且溫和堅定的執行,也願意總是在孩子可以掌控的範圍內,給孩子為自己作選擇以及負責任的機會。這些都需要我們定意去行,才會越來越熟練。

五、與孩子一起學習愛 神愛人愛自己
這是創造主奇妙的設計。創造主設計人的目的,是要人與祂建立愛的關係。當文士問耶穌說:誡命中什麼是最大?耶穌回答說:第一,就是說,以色列阿,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 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可福音12章)
新的一年,祈願有更多的父母,願意與孩子一起學習,成為一個愛上帝的人。愛上帝和愛父母是連起來的,愛上帝的兒女也一定愛父母,也一定愛自己,也一定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