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一次,和家人到東勢林場去度假。清晨,走入森林浴場,清涼的空氣沁入肺腑,鳥鳴啁啾,初起的太陽穿過樹葉縫隙灑下,愈走愈覺得心胸開朗,與天地合一,全身有說不出的愉悅與舒適。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被喻為「最偉大的牛津人」的著名作家路易師生命中的部分經歷。 

   他六歲的時候,有一天,哥哥拿了個錫製的餅乾盒,盒蓋的凹處填入了長滿綠苔的泥土,泥土上繁密的插滿著一些摘來的枝葉和花朵,由這個超小型的「人造花園」裏,路易師首次感到大自然的清新、潤濕和沃腴。 

   七歲的時候,一個夏日,他到花園裏嬉戲,看到一叢盛開的醋栗花,早先哥哥那座餅乾盒蓋的花園乍時呈現在他的眼前,隨著這個記憶的湧起,內心升起一般渴盼,他不知道自己渴盼什麼,但卻帶給他異常的喜樂。 

   及長,他由愛爾蘭到英格蘭讀書,校風保守、嚴厲,學校集中營式的生活使他聯想到地獄,也迫使他對從小接受的傳統基督教信仰認真起來。 

   自小,他就被灌輸一個觀念︰人在禱告時,必須思量自己的禱詞。因此,他就為自己的禱告定下一個標準,一定要內心對神充滿熱愛,一定要用悟性禱告。他用意志力想擠榨出這種感覺,但很少成功,以致禱告成為他至大的重擔,恨不得甩掉信仰。

   之後,他接觸了神秘主義,邁入了思想紛雜的階段,進入了了無神論期。在這個階段,他發現了自己的衝突與矛盾,他說︰「我雖認定神不存在,但又對神不存在這件事,感到氣憤、沮喪,甚至怨嘆祂為什麼創造這樣一個充滿勞苦的世界,這證明我希望神存在。」他又覺悟,人與神的關係和人與生命的關係一致,一個再怎麼悲觀的人,當他面臨喪生危機時,本能的就會尋求保存自己。人可以在思想上斬斷他和神相連的臍帶,但在本能上、情感上,他都無時不渴慕這種連結。

   但他仍堅持無神論調。當然,他也付出了代價──必須承認宇宙只是一大群原子毫無意義的跳動,而人為美好有價值的事物,只是海巿蜃樓。 

   有一次,他散步到附近山區。山下巿區的喧騰隔絕於外,滿山枝葉被霧氣遮成重重紗簾,路易師愈走愈覺得山氣沁涼,愈走愈覺得自己化成透明山氣,剎那間似乎進入天堂,湧起了強烈喜樂之情。他頓悟︰喜樂不是拘泥於任何模式,喜樂之臨到不是我們渴想喜樂、營造心境,而是忘我於某一客體中,這個客體無所不在,並非由人的理性、知覺製造出來。 

   他回憶幼時的禱告,以自己的意志力想法與神親近,似乎犯了錯誤,他懷疑神和喜樂一樣,是某個人心以外的客體。 

   後來,藉著一本書,他又再次體會,喜樂不是遙不可及,自己所渴盼進入的世界正隱藏在周遭裏面。這一而再、再而三藉著與自然親近而產生的喜樂感啟示了他一個真理︰人的內心深處有一條通往外在宇宙的幽徑,這個外在宇宙就是那引人忘我的客體,人渴盼與它連結,因為這種連結的關係是喜樂的來源。而這種喜樂不是人的心境,也不是人的想像或任何生物性的慾望,或者是社會權勢捏造出來的。這個客體是什麼呢?這個人無法企及的客體,果真是已經將自己彰顯於人心中的神嗎?

   之後,又經過一段歷程,他才藉著信心的跳躍,承認了神是神並且承認祂有權管理自己、鍛鍊自己。事實上,在他日後的生命中不僅得享無盡的恩慈,也因為在信仰上的一躍而找到了人生中最高的目標與意義。那年他三十一歲,正是他大展學術與創作雄才的時刻,信仰影響了他一生著作中的思想與信念,也帶給後人無以計數的影響。 

   這位二十世紀文學天才的信仰之旅中,由大自然中獲得的啟示與感動是重要的抉擇因素。而你,是否也與他一樣,偶或有喜悅、心動、渴盼的感受,卻不知原因呢?大師的選擇或可為你的參考。 

 (作者金明瑋原發表於宇宙光雜誌80年2月號)

後記:我總以為,人生來就屬大自然,該與大自然親近,每當我們與大自然密切相連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才會享受真正的恬靜與幸福,造物主不斷的藉著祂所創造的大自然釋放信息,問題是我們懂不懂得去聆聽。你覺得呢?(200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