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月二日出版的基督教論壇報刊載了黃勝雄醫師的一篇文章:「一個服事上帝的老醫師之省思」,對於教會醫院的未來有所憂慮。同天的媒體報導,有三位署立醫院的院長在採購案中涉嫌受賄。兩事雖無關聯,但對照之下仍然令人喟嘆。

提起黃勝雄醫師大概無人不知,他原是享譽美國的腦神經外科權威,曾是美國雷根總統隨行的指定醫師。一九九三年花蓮門諾醫院院長薄柔纜醫師(Dr. Roland P. Brown)退休,黃醫師毅然辭去美國的職務及優渥的收入,到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接任院長,隨即積極募款充實門諾醫院病床及先進設備,使得門諾醫院成為花東地區最完善的醫院。他在二○○三年,即工作10年後,於65歲從門諾醫院院長職務退休,目前擔任門諾醫院及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繼續從事醫療、教學、公益及宣道工作。他的風範令人稱道。

他的這篇文章主要談到教會醫院的未來。在健保制度下,主管機關為了控制健保支出,開始推廣「論病計酬」的制度,並加上「總額管制」,使得醫院不敢多看病人或讓其住院或開刀。同時醫學院畢業生也不再往內、兒、婦、外科執業,而多選擇五官科、皮膚科等。因為這幾科風險小、不需值班,又可以有自費收入。在此情形下,教會醫院的生存將受到威脅,更談不上要求員工要有愛心去關懷憐憫在病痛中受折磨的患者了。因此他希望大家為教會醫院的醫護員工代禱,「不要讓他們失去起初的愛心,讓他們用好的品質,和不花錢或用錢也買不到的親切笑容來款待病人,並在今日的教會醫院中做鹽做光,做一個基督徒在職場上應有的好見證。」這誠然是一番語重心長的呼籲。

國人素來重視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及朋友五種人際關係。李資政國鼎先生生前更提倡增加一項「群己」關係,成為六倫。不知道「醫病」關係是否包括在內。人生一世大概無人不看病,無人不與醫生有互動關係,「醫病」關係良好,人世間便好過的多。試看人一旦生病,莫不想找關係介紹一位好醫生,希望他能詳細地診斷下藥,藥到病除。果然遇到一位問診仔細、態度和善的醫生,歸來便讚不絕口,自認運氣很好,心裡一寬,這病先就減輕了幾分。稱譽這種好醫生「仁心仁術」,可說當之無愧。

在我和家人過去向醫師求診的經歷中,的確遇見幾位令我難忘的好醫生。且舉其中之一為例。早年我曾在彰化服務,一家都住在彰化。內子突然患了一種怪病,腹部疼痛,每天下午發燒,日益消瘦。看遍了腸胃肝膽、內婦及胸腔各科,查不出病因。轉到台北榮總住院檢查一個月之久,仍然不能確定病因,祇得回家休養。返回彰化後我求助於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蘭院長介紹當時由美來彰基同工的魏醫師(Dr. Wilkerson)診治。魏醫師看過病歷及問診後,又不辭辛勞親自跑到台北榮總借閱檢查報告。然後對我們說,所有該做的檢查都做了,目前能做的只有剖腹打開來看才能明白病因,徵求我們的同意。以後剖腹果然看見異常情況,立即切片送台大醫院檢驗,十天後檢驗報告出來,證實是結核性腹膜炎,施打了兩年的某種黴素針藥,才治好了它。

如今想來,要不是當時彰基蘭院長的熱心推薦,魏醫師的細心和愛心(親自跑台北榮總借閱病歷),以及負責地建議剖腹查看,可能那時內子就要棄我先返天家了。內子的病在久醫罔效之際,能夠遇到這樣兩位「視病猶親」的醫生,實是幸運,更是神的大恩。

在今天,醫病的關係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求診人數太多,動輒七八十號,醫師能給每個病人的時間極為有限;而許多醫師上午門診的要看到下午兩點鐘,下午門診的要看到晚上七八點鐘,他們的壓力也很大。再加受到健保制度「論病計酬」及「總額預算」的規定,醫院為了財務考慮,對醫師也有一些約束。在這種情況下醫病關係的進步談何容易。有人戲言,看病看病,醫師只看病不看人。倘果真如此,則病人從醫師處只拿到藥,而得不到關懷與鼓勵,愛心云乎哉,從何談起呢?倘不幸遇見像幾位涉案署立醫院院長一心向錢看的醫師,就更別奢望他們關愛的眼神了。

耶穌當年到處醫病,他醫治病人後常會叮嚀一兩句話(例如太八:4,太九:22,可五:34,可八:26等),顯出他的關懷和愛心。教會醫院不以營利為目的,教會醫院的醫護員工,在眾弟兄姊妹的祝禱下,定會效法主的榜樣,縱使遭遇困難,必不致失去起初的愛心。

所以,儘管不是每位醫師都有仁愛之心,我仍然要說:醫師,你的名字是……「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