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名叫馬小芸,先夫是何以嵩牧師,我們同是美國中信的宣教士,在泰北宣教,我們現時的工場是「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簡稱為CCEC。

一九六八年我就讀於香港神學院一年級時,國文科老師要我們看《給你瑩瑩》一書,我忘記了國文老師為甚麼要我們看,因是書信格式,很容易讀,還記得封面是淺黃色的,這就認識了書中的大姊姊張曉風,當是我的主日學學生稱呼我為馬姊姊,所以感到很親切。其後有機會讀《地毯的另一端》,就認識張姊姊的白馬王子林治平先生。

神學院畢業後,在教會事奉兩年,後因健康欠佳而休息了半年,就轉到香港基督徒學生團契的福音閱覽室事奉,正值突破雜誌創刊,我雖不是突破同工,但因是同一機構,有機會分擔和分享。突破初期,只有三位同工,一位全職是朱國志弟兄,兩位半職,蘇恩佩姊妹和蔡元雲醫生。因同一機構,中午有機會與恩佩姊一同午飯和交通,她提到台灣女作家張曉風,我說我也看過她的書,她希望我有機會認識張曉風。突破初期,若蔡醫生被邀請帶領聚會,他總會介紹突破雜誌,我曾作過他的跟班人,一起去介紹突破雜誌,回程在車上,蔡醫生會提到台灣的《宇宙光》雜誌,當然提及林治平,當時我也沒有多少印象,只記得林治平是宇宙光的創刊人之一及在中原大學任教席。

到泰北宣教,我第一個工場是位於泰緬邊界的美塞(Maesai),在一九八一年四月,我們到第二個宣教工場聯華新村,同時照顧美塞教會,每月總會回去一次,就在那年的暑假,林治平教授全家到訪泰北我們事奉的美塞教會,我總算有幸認識久仰大名的林治平、張曉風伉儷一家。想不到他們這次的泰北行,帶動宇宙光愛心的迴響。

翌年一九八二年八月,宇宙光送炭隊到泰北,也到聯華新村,這使我與林治平、張曉風伉儷有更多近距離的認識。當年的聯華新村剛開闢六年多,房屋都是草房或泥土屋,村民都以耕種維生,生活很清苦,村內沒有自來水和電力供應,醫療設備更不用說。這裡離昌孔市區約30公里,從村莊到紅土飛揚的大路,要經過小山坡,徒步需一小時。

當年送炭隊,一行二十三人,浩浩蕩蕩到訪聯華新村,他們都是專業人士,有學者、作家、醫生、護士、影藝人、農業和水利專家。他們住在我們中間,為村民服務,日間以醫療服務為主,同時分別有衛生及農業講座,他們走遍聯華新村,視察環境,探視土壤,尋找水源,晚上又舉行音樂佈道會;他們是兩腳走宣教路,實踐主耶穌的大誡命和大使命,他們連續來過兩年。

這次何師竹醫師和張姊安排住在我的房間,有一天下雨,何醫師告訴張姊,快來洗頭髮,雨水是最乾淨的,她們就在屋簷下洗頭髮。經過這次近距離的認識,送炭隊還為我安排到台灣屏東基督教醫院和恆春醫院,實地學習護理常識。

寫到這裡,我回想國文老師要我看《給你瑩瑩》一書,我才明白到他不單是希望我們在中國文學上有所學習,更是生命的傳遞,張姊藉著書信的方式,與瑩瑩討論人生、愛情、理想和信仰。提示初出茅廬的神學生傳福音時不要硬銷,而是全人的關注,這豈不正與宇宙光雜誌的理念一樣嗎?

主耶穌啊!感謝你!讓我看到真正的一家人。

在此,我要謝謝林治平教授,在華福會一次的聚會中,你提到我們每個人正在寫歷史,這句話鞭策我要維持寫代禱信,也不敢怠慢記錄宣教工場的事蹟,述說神的恩典。

林哥(容許我這樣稱呼您),謝謝您!

寫於泰國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
 二○一六年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