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這幾年來,很多人都提倡簡樸生活,但什麼樣的生活是真正有效率而健康的簡樸生活呢?

我個人從小在軍人家庭裡成長,經濟當然不富裕,養成了算是節儉的習慣,心思生活都算簡單,但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吃頓大餐、享受舒適的旅遊、買件質感好的衣服等行為仍然帶給我很大的快樂,有濃濃的幸福感覺,雖然只是偶一為之,但往往心裡就會出現個小聲音:這是你真正需要的嗎?還是只是想要擁有?有沒浪費?原本的幸福感立時大打折扣;有時候,心裡會想:上帝會喜悅我怎麼消費過日子呢?在簡樸這件事上,什麼是上帝的心意呢?

前不久讀到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哲學系江丕盛主任發表在《校園》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講到簡樸的重點在於我們的心靈獲得真正的自由,不被物化,不為物慾所控制。簡樸並不是完全縮衣節食,錙銖必較的生活,那其實是另一種極端的物化,如果我們把全部精神和心力都放在如何儘量少擁有和不擁有物質上,結果跟怎樣儘量多擁有和全擁有物質一樣,兩種心態都會讓我們成為物質的附屬品。當一個人的全副注意力都放在物質上,無論是為了增多,還是減少,其實都不是人應有的生存狀態。

讀後,心底的疑竇立時被解開,原來,簡樸的重點不在於我們是不是隨時隨地都要節省度日,不時衡量自己的花費,深恐浪費有罪惡感,而在於一種生活態度。作者說簡樸應該是一種靈性的覺醒,在「有」和領受中知足並感恩,而不只是生活的紀律,在「無」和放棄中痛苦掙扎。也就是說,人在生活裡不必隨時反應自己的所有,而是簡樸的展現人性,所謂「我是,故我活」不是「我有,故我活」。

作者特別指出,即使一切萬有都屬上帝,但祂卻沒有用「我有」的方式描述自己,而是用「我是」的方式,祂不是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嗎?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我們不必隨時為自己畫個界線,隨時批判自己擁有了不一定要有的東西,花了不該花的錢。而是要從基本點上確定自己的價值,明白生命的意義,擺脫對物質的衡量,並且在所思所想上不要受制於物質,追求真正屬靈的生活,也就是能為自己的擁有感恩,並不被物慾纏繞,追求一切的擁有,能在平和的生活裡自然展露人性。雖無須刻意的節省,但心思對了之後,自然不會落入物慾的無底洞裡,也不會用物質的眼光評斷其他人,而能保持簡單的心思度日。一個人能如此,就不會遊走在種種誘惑之間,徬徨無定向,阻礙生命的發揮,徒然虛擲生命了。

你是一個崇尚簡樸的人嗎?你會不時在心裡放把尺,衡量自己的消費,隨時分辨自己是真需要還是想要嗎?或許,可以放輕鬆一些,擺脫對物質的衡量,回歸到神的面前,以簡單樸實的心態,自自然然的展現出自己,才能活出真正的簡樸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