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過去幾年在宇宙光關輔中心團隊的努力下,我們逐漸發展一種折衷式取向的威信型教養模式,10月號的傳愛家族中已開始介紹威信型教養模式(一),


為什麼叫做威信型教養模式?威信型實際上從它這個字是翻譯字,英文字是authoritarian,它不是權威的,它的意思是「恩威並重」的.那個恩的部分就像慈愛的、高情感的部分;公義的部分就是比較有威儀有權柄以及高監督的部分,所以,有高監督又高情感並重的教養方是就是所謂的威信型教養方式.威信型教養融合了三個主張或理論,本期將先介紹其中的兩個理論:首先上場的是發展心理學家Baumrind所主張的的威信型教養風格.


Baumrind在1971及1996年以「回應」 (responsiveness)與「要求」 (demanding)作為區分父母管教方式的兩個向度—情感與監督,並由高低層面組成,將父母的管教態度分成獨斷權威(高監督低情感)、寬容溺愛(高情感低監督)、民主權威(高情感高監督)三型,Martin and Maccoby (1983)除上述風格外,又增添第四種忽略型,或袖手旁觀型(低情感低監督),以下簡單描述之:

1.獨斷權威:父母親重視控制與絕對的服從,他們試圖使兒童遵守一套行為準則,一旦兒童違反準則,即獨斷的、強力的處罰兒童。
2.寬容溺愛:父母重視自我表現與自律。他們認為父母只是兒童的資源而不是模範。父母很少對兒童做出任何要求,而是讓兒童盡可能的監視自己的活動,一旦他們有必要建立規則時,他們會向兒童說明理由,與兒童諮詢決策意見,而且很少施行處罰。
3.民主權威:民主權威的父母重視兒童的個體性,但也強調社會約束,他們對指引兒童的能力頗有信心,但也尊重兒童獨立的決定、興趣、意見與人格。他們是慈愛、寬容的,但也會要求良好的行為,對於維持準則立場堅定,必要時也樂意在親切的、支持的親子關係中脈絡下採取有限的公正的處罰。
4.疏忽型或袖手旁觀型:用來描述那些有時因壓力或憂鬱而專注自己需求以致疏忽兒童需求的父母。
從Baumrind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以高監督並用高情感管教所教養出來的小朋友,他們在各方面的成長跟表現,都會優於其他教養方式的小朋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高監督低情感所組合的獨斷權威是我們這一代非常熟悉的共同記憶,我們的爸爸媽媽好像不太容易去鼓勵我們、讚美我們,比較容易期許我們跟要求我們,然後低監督高情感是什麼?現在少子化裡面的社會裡面,這樣的教養方式越來越多,就是溺愛型,很多現職的老師們都發現孩子越來越難教,跟這樣類型的小朋友增加是非常有關係的,小朋友他從父母那裡得到很多很多的關注跟那樣的肯定,但是呢,他們並沒有被適當的教養跟訓練是屬於溺愛型的;最後低監督低情感是忽略型的,在忽略型教養方式中成長的孩子的發展是最差的,因為從大人對他的忽略中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第二個理論是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它是一個非常典型從人本思潮出發的一種遊戲治療理論,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相信成人應該與兒童建立有好的關係,完全接納兒童,容許兒童表達情緒,敏感兒童的情緒,尊重兒童做主導者,成人為跟隨者,不要催促進度,成人為了將治療過程與現實連結,要讓兒童察覺自己在關係中的責任跟限制,兒童中心遊戲治療一共有七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建立信任的關係」
如果你要改變一個人而沒有與對方建立信任的關係就如同緣木求魚一般是不可能的,我們常常忘了要花時間先讓對方信任我們,然後再談到要改變對方,因為對方如果不信任你的話,他要被你影響其實是很困難的,與小朋友建立信任的關係,才有可能讓孩子很自然的認同或是被影響,或在我們面前願意把他的狀態自由的展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的教養或者對他的引導,他之所以願意去跟隨,都是以信任關係作基礎的,絕對沒有辦法跳過這階段就想要幫助這個小朋友,很困難。這個道理好像懂,但是我們要做得時候,常常會忽略;


第二個原則是接納小朋友,接納孩子的意思,在威信型的概念裡面跟兒童中心的概念不太一樣,兒童中心的概念裡面,接納孩子就是接納小朋友這個人,這個人他要感覺他是被成人接納,他並不會因為他的行為而喪失掉他在你心中的地位跟價值感,成人在與兒童的互動當中,要讓孩子發現,他雖然是會犯錯的,但是他這個人是被接納的,其實不管是小朋友,我們大人都非常需要這樣一個的關係,如果有人願意這樣對待我們的話,兩人的關係應該會往正向發展,因為我們知道在對方面前是可以犯錯,而且我們的價值並不會被貶低,因為有這個人的存在,我們也會比較願意再去努力跟改變,因為有人信任我們,信任我們是會犯錯的人,但是他也相信,其實我們還是有能力的.


第三個原則是建立寬容的感受,讓小朋友在跟我們互動的過程裡面,他覺得可以做很多他想做得事情,這個叫寬容的感受,他可以,比如說他可以不跟你講話,比如說他可以在六十分鐘的遊戲治療裡面,他睡了三十分鐘,或者他可以選擇背對你,不讓你看他的遊戲內容,他也可以選擇完全不玩,那個叫寬容的感受.


第四個原則是敏覺並反應兒童的情緒,這就是心理學裡面講到的同理心,就是你可以覺察注意到小朋友的情緒狀態,而且還可以反映給孩子,反映的意思是說給孩子聽,比如說今天早上你跟小朋友互動過,你回想一下那個孩子的情緒是什麼?像我今天出門,我現在想我們家老三我出門的時候她情緒應該很high,因為我們家保母今天帶了她的女兒來,來我們家,所以我們家老三應該很高興,為什麼我知道她很高興,因為我聽她的聲調很高亢「啊!」這樣子的聲音,動作就比較快速,然後很多笑容,對不對,那這個都代表了她的情緒狀態.


第五個原則是尊重兒童的能力,尊重兒童能力的成人,會給予孩子很多力量跟信心,允許他犯錯,嘗試錯誤,還有很多時候去等待他,龍映台他寫過一篇文章,我蠻欣賞的,好像是「孩子,你慢慢來」,其中寫到說他看到一個五歲的孩子在綁鞋帶,他就坐在旁邊等著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綁那個鞋帶,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但是他讓孩子慢慢來不急於去作介入,因為他尊重兒童是有能力的,他相信小朋友有天賦的能力在,但是那個能力有時候常常是被阻礙掉的,所以我們要提供一個環境,讓兒童身上被阻礙的能力可以發展出來,可以發揮出來,這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努力的。


第六個原則是讓兒童領路
成人在與兒童的互動中,有時讓孩子走在前面,成人走在孩子後面一點點,讓孩子是帶領你往前走,所以在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裡面不告訴孩子他要怎麼玩,要玩什麼,完全是他去主導並且不催促,讓兒童領路意謂著不能叫走前面在走的人說,你走快一點啊,你走快一點啊,所以小朋友不玩,我們也不會自己拿起玩具來玩給他看說,你就這樣玩,這樣玩是蠻好玩的,我們不這樣做,不做那樣的一個催促,但是,以上一到六的原則,看起來都來蠻情感的,蠻高情感的,蠻從孩子的立場去出發,但是第七個原則「設定必要的限制」,特別是在兒童將要作出傷害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時,必須以溫和堅定的方式讓兒童了解限制是必須遵守的.


下一期,我們將把第三種建構威信型教養的理論以及理論整合的結論跟大家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