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症狀

每個人都有患憂鬱症的可能,而且近年來發病年齡一直下降,所以醫學界開始質疑憂鬱症的成因。目前瞭解的是,憂鬱症跟內分泌失調有關,如果碰上誘發的外在事件,它就會顯現出來。就像前幾天天氣變化,溫差較大,有些人感冒,有些人不會,這就是個人體質的差異;憂鬱症也一樣,挫折、壓力都是誘發因素。其實,歸根究柢還是在於人的免疫力,若不想得憂鬱症,就得把身體保養好。預防憂鬱症就像預防感冒一樣,只是憂鬱症比感冒更複雜些。

影響憂鬱症最主要的是神經傳導物質,它掌管人的七情六慾、免疫力、紅血球、白血球,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精神疾病。分泌過少,可能就是憂鬱症;分泌過多,可能就形成躁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如幻聽、想殺人等等;強迫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都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只是導致每一種病症的傳導物質不同。

即使到醫院做診斷,其實精神疾病大半是檢查不出來的,除非是因為其他疾病而引發的精神疾病。比如四、五十歲的婦女,因為年齡漸長,生理產生變化,導致她們得憂鬱症,這種因為生理因素所產生的憂鬱症,我們稱為「次發性憂鬱症」,至於完全檢查不出來的則是「原發性憂鬱症」或「功能性憂鬱症」。又比如產後憂鬱症,以前我們以為母親無法接受生了殘缺子女,所以才得憂鬱症,但是有一些健康寶寶的媽媽同樣也得產後憂鬱症;或以為,母親無法接受懷胎十月、胎兒自母體分離邁向獨立的事實,所以得憂鬱症,但卻又不是每個媽媽都如此。後來研究發現,母親在生完小孩之後,母體產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控管情緒的分泌物質有所改變,所以才會產生憂鬱症。

也有一些中風的病人,因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改變,造成腦部區域受損而得憂鬱症。除此之外,有些女性因為甲狀腺機能失調,產生與躁症或鬱症類似的症狀,這都屬於「次發性憂鬱症」。由於她的躁症、鬱症是甲狀腺功能失調所引起,所以吃抗憂鬱劑沒有用,必須吃治療甲狀腺功能的藥,症狀才會消失,吃對藥物才有用。一般人到了三、四十歲,身體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新陳代謝或內分泌失調都會導致憂鬱症,親友如果有躁或鬱的症狀,可以建議他們到醫院做身體檢查,排除外在因素後,才能確定是不是功能性憂鬱症,也就是大腦缺乏分泌物質的疾病。我們並不清楚為什麼大腦內的分泌物質會產生變化,但是我們可以推論,當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累積生活上不好的因素,後來遇到一些事件,比如失戀、被人倒會,就很容易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的好發年齡為三、四十歲,兒童憂鬱症是因為早發的關係。我們可以從身、心兩方面來探討憂鬱症發病的因素。就身體而言,是不是好好照顧身體,有沒有注意飲食,是很重要的因素;心靈方面,是否能與週遭的人和諧相處,與家庭的關係是否良好,也會影響情緒;另外,當人面臨生、老、病、死時,尤其是老年人,面對親友一個個凋零,心理的壓力也影響他的情緒。

治療 

那麼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憂鬱症?檢測表上有九個指標,比如:我最近是不是情緒不好,比較負面思考,看事物比較悲觀,提不起力氣去做事情……等等。憂鬱症的病人會告訴自己要振作,卻做不到,這就是生理變化的現象。其次是認知的問題:原來有興趣的事,現在沒有了。也許以前很喜歡看報紙、看電視節目,但是現在回家只想睡覺。小朋友也是,他以往可能很喜歡看電視,但是現在不會主動想看電視,反而坐著發呆,也不想玩玩具,變得比較沉靜。

從教育程度的高低來判斷,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大多會反應在身體上,比如說一直睡覺,胃口不好等;而教育程度較高者,會反應在心理層面,好比發現自己的判斷力變差,質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比較負面思考;但對於比較哲學性思考的學者或從事抽象性思考工作的人,有時候不太能分辨他們是否得了憂鬱症,但是他們的思考會變得比較晦暗、比較悲觀。

憂鬱症發生之後,人會比較退縮,生理產生變化,慢慢變得不想動;小孩子則會變得比較不講理、愛哭鬧、脾氣大,平常大人好好說,孩子就會聽話,但是孩子一旦得了憂鬱症,就會變得比較激動或產生依賴的現象。例如有些小朋友本來可以一個人睡,這時會變得比較黏人,要跟爸爸媽媽睡,甚至有退化的行為。

自殺、反抗的問題多半出現在青春期以後,有些父母以為這是青春期的反叛,就容易忽略可能已罹患憂鬱症的事實。青春期以前的憂鬱症,有時候會有攻擊的行為;有些認知比較差的小朋友,可能還會出現反常的行為。我碰過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媽媽晚上要上課,小朋友因為媽媽作息時間改變而焦慮,產生偷竊的行為。後來請媽媽提早回家的時間、減少晚上外出的次數之後,孩子的行為就得到改善了。一般而言,孩子的反常行為,家長必須多加觀察,聽聽他們的理由;好比偷竊,如果是缺乏零用錢,在合理的範圍內可以做一些調整;如果還是沒有改善,可以從睡眠、飲食習慣判斷,是否有之前所說的生理現象;如果還是不行,再朝憂鬱症的方向思考,帶他去兒童精神科做診斷。

除此之外,國、高中的孩子認知能力比較好,容易模仿大人。當孩子看到電視上有人自殺的消息,有時會有模仿的舉動。所以,父母如果在孩子的週記、網路留言或言語之間,發現他有想要自殺的訊息,不要太緊張,因為大人越緊張,孩子的壓力就越大。父母可以設法找出孩子的壓力源,幫他解決;如果解決不了,也必須告訴他,自己永遠會協助他,或是求助於心理師。解除了孩子心裡的壓力,自殺的想法就會慢慢消失。對於會傷害自己的孩子,處理方式也是一樣。

憂鬱症大概可分成輕、中、重三種等級,判斷標準是干擾日常生活的程度。精神醫學有個專有名詞「情感性精神疾病」,它包括憂鬱症及躁鬱症。如果一個人發病時一直處於鬱期,就是憂鬱症;如果是躁症、鬱症交替,就是躁鬱症。這都跟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的多寡有關。小孩子由於體質尚不穩定,所以無法確切歸納為憂鬱症或躁鬱症,但都屬於「情感性精神疾病」。一般來說,小孩子以憂鬱症為多數,所以用藥多以憂鬱症的藥為優先。

如何治療與預防憂鬱症?憂鬱症剛開始的時候,頭一兩天會有輕微憂鬱的症狀,這時旁邊的人就要注意了,要及時處理,否則等憂鬱症定型,就不容易處理了。此外,生活作息要規律,壓力要紓解,飲食要注意,大環境的影響、飲食的型態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前一陣子,美國公布一張食物金字塔,我們發現高蛋白食物的比例減少,最底層的五穀糧與蔬菜則沒有數量限制。所以,如果不想得憂鬱症,鼓勵大家多吃蔬菜、五穀雜糧。五穀雜糧富含維他命B群,礦物質在深綠色蔬菜裡最多(雖然肉品也有,但含量不多)。維他命B、C群是抗壓食物,如果小孩子沒辦法從食物獲取,可以給他們維他命藥丸,但是吃藥丸畢竟不如從飲食中自然攝取得好。

除了維他命B群之外,發酵性食物可以使腸道的乳酸菌長得更好,而乳酸菌可以消化食物成維他命D,所以多吃味噌、優格、優酪乳、黃豆芽等富含乳酸菌的發酵食品,對腸道很有幫助。另外,纖維素可以促使排便正常,並且使腸道的乳酸菌長得更好,如果常常便祕,腸道無法長出好的乳酸菌,就無法攝取良好的維他命B群。纖維素在綠色蔬菜裡的成分最高,綠色蔬菜不僅有纖維素,還有一些礦物質,例如鋅、錳、鎂等,這些都是讓我們情緒穩定的微量元素。

至於OMEGA不飽和脂肪酸,它會保護小孩子的腦細胞膜,使神經傳導更順暢。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主要就是靠細胞裡的神經來傳導電位,所以細胞膜越完整,神經傳導物質就越好,如果這部分的營養攝取不足,就會使細胞膜不完整,神經傳導物質就不好。神經傳導物質較佳的小朋友,反應比較快,多補充這類營養素的小朋友,發育也比較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在深海魚肉或深海魚油裡比較多。輕度、中度憂鬱症的患者,服用深海魚油比較有效,如果等到想要去自殺的重度,就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