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一次坐車,碰巧聽到了陳履安院長演講的片斷,提到了他的生活及工作體驗,有一點令我印象極為深刻,是他提到了他的休閒。

 身為國內政壇「四大公子」之一的他,精於各種棋藝,也喜好許多運動,網球、高爾夫等,他都打得不錯,他還會品酒、做陶……總之會許多東西,怎麼會的呢?沒有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的學,而所以能保持不斷的學,是他對自己不會的事,保有高度的興趣。

 他也特別提出,所以學這麼多,絲毫沒有「炫耀」的意思,事實上,外界的人幾乎不知道他會些什麼,而他所學的一些東西,純粹只是增添生活情趣,而許多的學習,都是他們一家一起學,全家人都是「同學」的關係,可以一起切磋所學,更可以使得家人「永遠有話說」。

 以忙碌來說,沒多少人比陳院長責任更重、更忙吧!但有多少人能在生活中將與家人共同學習當作生活中的一項重點呢?大多數的家庭中,孩子小的時候全心依賴父母,只要稍大,就急著爭取獨立空間,爭取「獨立發展」,將自己與家人劃開,開闢自己完全獨立的社交天地。父母呢!除了供給孩子吃、穿、住之外,往往只扮演孩子學習中的督促者,逼孩子學這、學那,緊盯著孩子的成績單嘮嘮叨叨,而自己呢!卻往往自認為「已經過了學習階段了,還學什麼啊!」於是學習成了孩子的負擔,「督促學習」成了為人父母的責任,雙方對立的結果,可想而知是兩敗俱傷。

 何不一起學習?將對立的角色化做平等地位的「同學」?這不僅可增進家人的情感,彼此由共同的學習經驗中分享所得,更可以培養一種「學習」的習慣,體驗到學習永無止境,不分年齡、地位,對自己不會的東西,就可以學。學習中,自己的生命自然而然就會更寬廣、厚實,而全家人在共同的學習之下,自然而然就會凝結更深密的關係,代溝何有?歧見何存?家人怎會成為共處一屋簷下的陌生人呢?

 再說以「學習」做為休閒,就不只是體力的發散,或只得到生理、感官上的滿足而已,不僅能紓解心情、培養同學之間的情感,也可拓展自己的心胸、眼界,提昇精神生活層次,好處多著呢!

 如何?要不要從現在開始,和家人一起策畫一下共同學些什麼?動態的網球、游泳、羽毛球……可考慮,靜態的陶藝、書法、畫畫……也可考慮,只要家人共同喜歡,學什麼都可以哪!試試看吧!

      (作者金明瑋原發表於宇宙光雜誌80年7月號)

後記:真的,和家人成為同學是個好主意。多年來,這不僅是個存在我心裡的好點子,同時,我真的行動噢!現在,我和老公、媽媽都是同學,和兒子也將即刻成為同學,能和親密的家人一起享受學習的樂趣,一起切磋,很有意思噢!(200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