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大選已經落幕,選舉時的辯論也已平息,但有些話題仍不免讓人省思,其中之一便是人民對政府的政績有感無感的問題。競選連任的一方舉出數據證明施政的成績,在野的一方則指稱人民對這些數據「無感」,因為貧富的差距依然很大,一些失業的人仍然找不到工作。因而如何讓人民對政績有感,當是新政府努力的目標。

言語和行為一致

人與人間的愛心或情誼,有時也會讓人「無感」,其原因可能是愛心情誼沒有見諸行動,以致對方確實感受不到。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月亮代表我的心」,茲假定是男生對女生唱的,歌詞中「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愛你有幾分。」顯然是女生對男生的情愛「無感」;而男生在歌詞中的表白則是:「我的情也真,我的愛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唱唱聽聽也就罷了,在真正的男女交往上,這樣表白是否有說服力頗有疑問。恐怕這位男生要舉出實際證據,才能顯示他對女生果然情真愛深。這豈不就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不是聽你說了甚麼,是要看你做了甚麼!」

聖經不只一次告訴基督徒要愛人如己(如太二十二:39;雅二:8)。但也告訴基督徒愛人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雅各書二章15至17節更明白地說:「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雖然這裡說的是信心與行為的關係,但若把「信心」換成「愛心」,「愛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一樣不違乎真理。死的愛心── 愛心沒有行為──怎能讓人有感呢?

有些學校為了激勵老師及員工,每年都會選出若干位優良的教師及員工,在適當的場合或布告欄,列出這些老師及員工教學、研究或服務的優良事蹟,予以表揚,使受表揚者知道他的某項努力受到學校的肯定,心中得到安慰。如果只是說表揚某人,即使說了一百次卻沒有說出表揚的事蹟,也是徒然,不僅受表揚者不知為何受到肯定,其他的老師與員工也一定一頭霧水,不知某人何以受到表揚。這樣的表揚是空洞的,是令人無感的。

一些讚美詩歌的內容也有類似的情形。傳統的讚美詩歌經過時間的洗練,詞句優美,內容豐富。但近年來新的讚美詩歌大為流行,有許多固然也旋律活潑,詞句虔敬,但也有些內容單調,沒有深度,歌詞中一再重複我要讚美、你要讚美、哈利路亞等的話,至於讚美甚麼卻沒有寫出來,對於神的崇高偉大、全能全智、慈愛信實等屬性,以及主耶穌捨己救人的十架救恩等,著墨甚少。新的讚美詩歌雖然曲譜短小,語句有限,也應點出神的偉大奇妙處;倘沒有寫出讚美的內容,只在旋律上下功夫,不免唱之無物,儘管鼓瑟齊鳴,不過是一場熱鬧感性的歌唱,聽者對於讚美的真義就可能「無感」了。

感受者本身的問題

「無感」的另一種情形,是感受者本身的問題。比方說一個爛醉如泥的人,不但喚不醒他,哪怕是用針刺他、用火炙他,他也沒有感覺;他的無感只能怪自己,怪不了誰。南唐的末代君主李煜(李後主)好聲色,喜詩詞,崇塔廟,不理政事;宋國兵臨城下,猶在寺廟聽僧人念經,一點沒有危機意識,以致成了階下囚,屈辱而死。雖然他的詩詞纏綿哀婉,有很高的文學成就,但對於亡國的危機可說是「無感」的。他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怨得了誰呢?

在舊約時代南國猶大的末期,以塞亞蒙召作先知。神在差遣他時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神已預知這些百姓對於神降禍的警告和悔改的呼籲「無感」。(賽六:9)

新約時代耶穌在稱讚施洗約翰時,感嘆當時的人冥頑不靈:約翰來了傳悔改的信息,人們不接受,說他不吃不喝,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傳天國的信息,人們也不接受,又說祂也吃也喝,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耶穌說:「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太十一:16~17)吹笛而不跳舞,舉哀而不捶胸,豈不也是「無感」?

儘管當時的人「無感」,神仍然差遣了以賽亞向以色列人去傳神的話;主耶穌仍然差遣了門徒去普天下傳福音。現今這個時代「無感」的情形仍然普遍,深願你我的福音負擔不會因人們的「無感」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