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灣的跨國電信詐騙集團先後在馬來西亞、肯亞等地被查獲的消息,媒體沸沸揚揚地報導了好幾天。

在乎不同分高下

一個朋友說,他們在國內行騙了好多年,害了許多人,如今國內查得嚴緊,他們又跑到國外去設機房繼續行騙,真是丟人,出醜出到外國了。我說這樣行騙賺錢容易啊!朋友說,他們自己不要臉,難道一點都不管國家的顏面嗎?我默然,心想這些人在乎的是容易騙到的錢,自己的顏面和被查獲的風險都不在乎了,哪裡還會在乎國家的顏面!顧國家的顏面,對他們來說,未免陳義過高了。

朋友又問道,這些被遣返台受審的嫌犯,他們會受到甚麼樣的刑罰呢?會不會遇見一位嫉惡如仇的法官而被重罰呢?讓國家蒙羞,豈能輕饒!或者會不會遇見一位憐憫他們「飢寒起盜心」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法官呢?不是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嗎?我說我都不知道,在法定刑度以內量刑輕重全在法官一念之間。但若是以「飢寒起盜心」而予輕判,可能難以服眾。守道固貧的君子很多,他們怎麼沒起盜心呢?再說起盜心也未必因為飢寒。遠的不說,國會祕書長總不會衣食不足了吧?竟也收取賄賂,該怎麼說呢?──在乎的不同,品德就分出高下。

在乎甚麼顯器識

論語〈八佾第三〉記載了孔子與子貢的一番對話:「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春秋時代,魯國的禮制衰微,月朔時在太廟告祭之禮,久已不行,祇是擺上一隻供羊做做樣子而已。子貢覺得白白犧牲一隻羊,沒有意義,不如連供羊也免了。但孔子與他的意見不同,孔子覺得保留這一形式,後人看到這隻供羊,還能知道這個禮制,或許還有機會恢復,如果連供羊也免除了,那麼這個禮制就完全廢除了。──子貢是在乎那隻羊,孔子是在乎那個禮。在乎的不同,識見也就深淺各異。

在乎甚麼不在乎甚麼,也可顯示器度的大小。負荊請罪故事裡的兩位主角可以是很好的說明。藺相如完璧歸趙以及在澠池會上保全了趙王的體面,深受趙王倚重,拜他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自詡汗馬功勞,藺相如如何能比,竟位居我上,便欲俟機攔路挑釁。藺相如得知後稱病不上朝。一日坐車出門,遙見廉頗車馬迎面而來,便退至小巷躲避。門客以為藺相如膽怯畏事。藺相如說:我不是怕廉將軍,我們兩人如有不和,秦國得知,就會趁機來犯,為此我寧願讓他。廉頗得知後負荊請罪,雖亦難能可貴,但畢竟在器度上先輸了一籌。

小時在乎大時道路

有一個故事說,一位牧師要測驗就讀小學兒子的性向,看他將來要做甚麼。便在兒子的房間裡散置了四樣東西:一本聖經、一張百元美鈔、一罐啤酒、一本花花公子雜誌。自己躲在門後,看兒子回來拿哪一樣。兒子放學回家進到屋裡先看到聖經,拿在手上翻了一下。牧師心中高興,兒子將來可能克紹箕裘,也走上服事神的道路。兒子又看到百元美鈔,便放下聖經拿起美鈔放在口袋裡。牧師想,原來他想做生意賺錢,並不想和我一樣作個窮傳道人。兒子又看到那罐啤酒,拉開封口對嘴就喝了起來。牧師心裡一驚:長大可別做個酒鬼!兒子回頭又看見擺在椅子上的花花公子雜誌,拿起雜誌邊喝啤酒邊翻雜誌,有點愛不釋手之意。牧師在門後大吃一驚:這小傢伙錢酒色都愛,長大莫非想作國會議員?──這自然是個帶有諷刺意義的笑話。這少年人長大果否作了國會議員,不得而知。但幼時的喜好會形成性格,性格會影響職業的選擇。「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並非毫無道理。人在年幼時在乎甚麼不在乎甚麼,很可能預示了他將來的道路。父母在孩童尚可塑造的幼年,如何導正他的喜惡,對孩童的一生將有極大影響。

在乎甚麼是考驗

使徒們在蒙召時都面臨過在乎甚麼不在乎甚麼的考驗。主耶穌最初呼召門徒時,在革尼撒勒湖彼得的船上,指教彼得在深水處打魚。結果網住許多魚,兩條船都裝得極滿幾乎要沉下去。他們正驚喜於這樣的豐收時,主卻要他們跟從祂「得人如得魚」。於是彼得和兄弟安德烈,雅各和兄弟約翰,就撇下了所有的,漁網、漁船和滿載的漁獲,跟從了主。(路五4~11;太四18~22)。許多西方來華的宣教士,包括戴德生、馬禮遜、馬雅各、馬偕等,他們或有美滿的家庭,或有很好的前程,但受到主的感動,便拋棄一切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東方,傳揚福音。──他們在乎的是主的呼召,更重於世上的榮華富貴。

我們蒙召歸主的人,能否結出果子來榮耀主的名,與我們在乎甚麼不在乎甚麼,關係甚大,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