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兒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們也會罹患憂鬱症或有憂鬱的傾向嗎?經過上期的介紹,相信我們已經了解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接下來讓我們更詳細的進入兒童憂鬱症的世界中,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現象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們僅早走出憂鬱.

 壹.兒童憂鬱症的分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等的研究中發現,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罹患憂鬱症,其中男生罹患憂鬱症約12﹪,女生罹患憂鬱症約20﹪,男生與女生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為1比2.
(一)美國DSM-IV-R的分類 
DSM-IV-R將憂鬱症分為輕度憂鬱症(低落性情感至症)與嚴重憂鬱症(重鬱症)
1.重鬱症: 
診斷兒童及青少年為重鬱症有三大關鍵要點:
(1)DSM中用來診斷成人的準則,同樣適用於兒童及青少年;(2)相較於內在主觀的痛苦與憂鬱,兒童及青少年的破壞行為更容易引起大人關注,因此憂鬱症狀有時容易被忽略;(3)在兒童及青少年的易怒心情較成年人顯著.
DSM-IV 中重鬱症的診斷準則是:至少兩個星期之內呈現下列九種症狀中的五種以上,且造成原先功能的改變;至少有憂鬱心情或失去喜樂或興趣這兩項症狀之一.

  • 幾乎整天都有憂鬱的心情(兒童及青少年可為易怒的心情)
  • 對每天的作息活動等明顯的喪失興趣或樂趣。
  • 在沒有飲食控制之下,體重顯著的減輕或增加。(兒童如無法增加預期體重即應考慮)
  • 幾乎天天失眠或嗜眠。 
  • 幾乎天天都有精神活動過於躁動或過於遲滯的現象。 
  • 幾乎天天感到疲憊不堪。 
  • 無價值感或過度的罪惡感。 
  • 幾乎天天都出現不能集中思考的現象。
  • 反覆出現死亡、自殺的念頭,或有明確的自殺計劃,或試圖自殺。

雖然大多數的重鬱症可以康復,但是重鬱症是一 
重覆復發的疾患,所以通常不會那麼快消失.一般來 
說,一年內的復發率為25%,兩年為40%,五年為70%.而且有為數不少的兒童及青少年,會發展成慢性復發的的情況,直到成年初期.
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除了有重覆復發的特性以外,也會有短期及長遠的負向結果.青少年可能有較多的犯罪行為、被捕或判刑、退學、失業等問題.若在學期間有憂鬱的病史,也會增加日後產生藥物濫用相關疾患、自殺行為、不良的工作記錄以及婚姻問題.總之,於兒童及青少年初發的重鬱症其整體的預後結果不佳.
2.輕鬱症 
輕鬱症兒童的主要特徵為:不良的情緒調節能力,包括持續的悲傷感、不被寵愛或孤獨的感覺、自我批評、低自尊、焦慮、忿怒、暴躁易怒及壞脾氣等.在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大多呈現不開心或易怒的心情.
輕鬱症的診斷準則如下:
1.幾乎整天有憂鬱心情,且憂鬱心情的日子比非憂鬱多,可由主觀陳述或他人觀察得知為期至少兩年(兒童及青少年可為易怒的心情)
2.心情憂鬱時至少出現下列症狀兩項:

  • 胃口不好或吃的多
  • 失眠或嗜睡
  • 低活力或疲累
  • 低自尊
  • 專注能力減低或有困難作決定
  • 無望感

3.在情感障礙的兩年(兒童及青少年為一年)中,準則 
1及2從未一次消失兩個月以上.
兒童及青少年輕鬱症的患者中,約有50%會共發其他非情感性疾患而導致輕鬱症狀越嚴重, 如焦慮症、行為規範障礙症以及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二)按照發病的狀態來分類:
也有學者將憂鬱症分為急性憂鬱、慢性憂鬱以及隱匿性憂鬱三類。 
1.急性憂鬱:急性憂鬱症兒童在發病前通常都會有明顯的突發事件為發病誘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災害,或因病住院而離開父母等。他們在發病前的精神狀態都很正常,也因此一但發病,憂鬱症狀就會相對的較為明顯,如整天流淚、動作遲緩、聲音低、食欲不振、全身無力、失眠、做惡夢、日漸消瘦,常常獨進獨出,不與其他兒童交往,有時還會流露出孤獨感與絕望感。

2.慢性憂鬱:慢性憂鬱症兒童在往日的生活經驗中,常會有因故而與父母多次分離的經歷,或有其他的精神創傷的病史;與急性憂鬱較不同的是,慢性憂鬱症並沒有重大的、突然改變的發病誘因。而慢性憂鬱的病童在發病前適應能力與一般兒童相比就相對較差,隨著憂鬱症狀呈逐漸加重,外顯行為的表現也會越趨明顯,多為膽小、害差、容易受驚、不合群、學習成績下降,睡眠少而淺等。若老師仔細的觀察與注意後,也可發現此類孩子的行?表現多為退縮、表情淡漠,並伴隨著有厭世觀念和自殺企圖。

3.隱匿性憂鬱症:隱匿性憂鬱症兒童的憂鬱症狀常常相當不明顯甚至無法被察覺,他們的外顯行為表現常會被教師及家長歸類為其他方面的問題,如不聽話、過動、固執、反抗心強、攻擊性高、不守常規紀律、學習困難、衝動搗亂或其他不良行?另外也可能會出現心因性的生理狀況,如頭痛、嘔吐、腹痛、腹瀉、食慾差、暴飲暴食、大小便失禁等。而目前較多在班級中碰到的孩子,有許多都屬於隱匿性憂鬱症,也因為他們的行為症狀不易判別為憂鬱症,所以常常會有誤判或延誤就醫的情形發生。

幫助天使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而且治療效果不錯的疾病,近八成的患者初次治療後可以完全復原。必要時,以藥物、心理治療、環境輔導與支持,單一或多管齊下的方式治療,半數以上的青少年對藥物有很好的反應;專家正確的診斷與評估是良好治療的必要基礎。 

一. 藥物治療: 
憂鬱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60~80﹪的病患服用抗憂鬱劑有效,通常服用三到六週可以明顯改善,約六到九個月可復原。 
抗鬱性藥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奏效:三環抗鬱劑及氧化?氨基酸抑制劑必須在紓解憂鬱症狀前一至二星期服用。

二. 電痙療法: 
若病人有強烈的自殺意念,可使用「電療」。電療與藥物作用的原理是幫助病人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腎上腺素等等)正常運作,調整情感中樞、邊緣系統,進而改善病人的憂鬱情緒。一般來說,電療的效果很快,病人若有急切的自殺想法,可以先以電療穩定情緒,合併藥物治療。電療雖然效果快,但會產生記憶力暫時減退的作用,而且無法根治憂鬱症,因此,電療還是必須配合藥物治療。 

三.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極為重要。藉由適當的心理治療,幫助病人建立信心 
若經以上方法妥善治療,約六個月可以痊癒,不過憂鬱症具有慢性化及反覆發作的特性,還是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家人應多瞭解、支持病人,勸病人規則服藥及看診,少給壓力,當病人的嚮導及挑夫。 

四.環境輔導與支持 
身為家長、老師的我們,在幫助罹患兒童憂鬱症的兒童時,我們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來建立一個比較正向的學校或家庭環境呢?

(一)使用正向的行為管理技巧 
所謂正向的行為管理技巧,包括在本手冊的第一章導論部份所介紹的威信型管教方式(同理及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覺,當孩子有改變時馬上給予鼓勵)、給予小孩清楚而有效的指令並給予孩子作選擇的空間等.

(二)減少衝突 
某些憂鬱症孩子的環境特別具有敵意和憤怒的氣氛.因為成人經常會使用一種具有破壞性的態度來表達他們忿怒的情緒,進而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對於這樣的成人,必須學習一些技巧來幫助自己控制忿怒的情緒,如? 1.確認引發自己忿怒情緒的因素和潛在的想法;
2.忿怒時使用暫離法來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3.學習放鬆技巧來轉移自己的怒氣.

(三)創造樂趣 
研究報告發現,憂鬱症小孩的家庭通常不會從事娛樂活動,所以成人可先確認一些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活動,並且把這些活動安排在每星期的時間表中.

(四)多關心 
成人平時就應對孩子多些關懷與理解,避免以強制作風教育孩子,鼓勵孩子時常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讓孩子知道大人對他的關懷與支持,更要讓他們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而非其他的行為與表現,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而非疾病與行為上,如此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對憂鬱孩子來說是可以適度的減緩壓力與憂鬱症狀的。 

(五)重引導: 
注重教育方面的引導,而非一眛的要求與叱責,當孩子有好表現時,也不吝於給予鼓勵與讚賞,讓孩子對自己建立起正向的認知感受,也能幫助憂鬱症的兒童。 

(六)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 
多鼓勵孩子發展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建立起屬 
於孩子本身的社會支援系統,提供同儕的支援與幫助,盡快豐富憂鬱兒童的精神生活,轉移憂鬱兒童專注於自我心理狀態的注意力。 

(七)幫助憂鬱症孩子改變錯誤的認知 
認知心理學家貝克(A. Beck, 1976)曾指出正常人和憂鬱症患者的差異主要在其思考模式上。憂鬱症由於不良的思考模式,導致其對事物喪失感覺,對外在事物冷漠、覺得一切乏味,陷於自責與悲傷的情緒之中;其理論指出,有憂鬱症狀傾向的個人,通常會發展出從負面及自我批評觀點來評估事件的一般態度;在評估自我表現方面易誇大失敗而貶抑成功;當事情不順心時,也易於責怪自己而非環境。 

貝克認為憂鬱症患者表現出三項特殊的認知 
扭曲,稱為「憂鬱的認知三部曲」:負向的世界觀、負面的自我概念和未來的負向評估。憂鬱症患者在社會能力方面,對自己的評估較傾向於負面,並對未來有絕望感,從與他人評估的符合程度來判斷,憂鬱症患者在自我知覺上最為實際。 
根據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理論,當他們相信他們的舉動不管是快樂或痛苦都已沒有差別時,就會感到憂鬱,憂鬱的發生在於對將來無助的期待。此外,塞利格曼並提出有關無助感的三個向度(Peterson & Seligman, 1984)。 

(一) 個人將問題視為內在或外在的:無助感理論是當個人相信問題發自內在,且個人無能力控制最後結果時,很可能會變得很憂鬱。如:當了一門必修學科的學生把失敗歸因於自己不夠努力,比另一位將失敗歸咎於其他外在因素的學生更易發生憂鬱。 

(二) 個人認為情境是穩定或不穩定的:如:學生可能將他的學科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他很用功,不過他在過去類似課程的表現也不好。根據這個理論,這個學生應該會比上述兩位學生更加憂鬱,因為他把失敗歸因在穩定的內在想法(未來不太可能改變)。 

(三) 與整體v.s.特殊的連續向度有關:一位將事件發生結果做為證據,來解釋他是完全無助的人,比認為自己僅在某些特定情境無助的人更易陷入憂鬱。如:當了許多科目就認定自己是愚蠢者,比僅當掉語文課程就認定自己缺乏這方面特殊能力的學生更易變得憂鬱。

貝克及塞利格曼的理論刺激了許多對憂鬱症患者認知過程的研究,同時研究結果也證實自我批判態度及歸因無助感均為造成憂鬱的重要因素。 
當成人發現兒童罹患了憂鬱症而有錯誤的認知和信念時,或許以下的策略可以有所幫助:
1.成人向兒童的錯誤認知想法提出挑戰:
例如:你這種想法和說法的證據在那裏?
2.協助孩子以變通而建設性的解釋代替原先錯誤的歸因方式 
例如:同學不跟他打招呼不是因為討厭他,可 
能是沒看到或心情不好 
3.協助孩子建立「萬一果真如此又如何」的想法 
例如:小華第二天再遇到那位同學,而且先向他打招呼,結果對方還是相應不理,其結果又會壞到哪裏去?

(八)尋求醫療資源: 
若憂鬱症狀較為嚴重、明顯時,老師與家長應盡快帶孩子至專業醫療機構求助,由專業專科醫師提供醫學方面的協助,而在醫師的指導下也可適量的服用抗憂鬱藥物,近年來,國外已研製出許多高效、副作用小的新型抗憂鬱藥物,可對真正需要的憂鬱兒童提供適度的幫助。雖然我們可以由上面所提供的資訊,初步的了解兒童憂鬱症,但由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以及表達情緒、感受的成熟度有著許多的不同,所以也常會有不同於一般狀態的情形出現,最常看到的還是因外顯行為表現而被誤判為其他類別的特殊兒童症狀,所以成人若多保持一分敏感度,對孩子來說就可有多一分的幫助;另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未接受治療或專業輔導甚至延誤治療輔導,不僅會影響到憂鬱症的病情與復原,甚至會對兒童的學習、自我價值認同、人格發展等造成嚴重的影響與損害,因此只要一發現孩子有異常的表現與行為舉動時,務必尋求各方面的協助,共同努力帶領孩子走出憂鬱的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