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失的美德
在清代著名的章回小說儒林外史中,說了一個兩莖燈草的故事。一個有十多萬銀子家財的嚴監生,在病重彌留之際,雖已口不能言,卻伸著兩個指頭,不肯放下。大姪子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把頭搖了兩三搖。二姪子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裡,不曾吩咐明白?」他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奶媽抱著孩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跟前,故此記念。」他聽了這話,仍是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眾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妻子趙氏走上前道:「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他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瞑目了。
儒林外史的背景年代還沒有電燈,室內照明不外以蠟燭或油燈為主。油燈燈盞如碗狀,碗沿一邊有嘴可置燈草,燈草從碗中吸油在碗嘴處點著,發出昏黃的亮光。對日抗戰時期後方缺電,民間就曾用過桐油燈,燈下讀書,總要燃著兩三莖燈草才看得見字。儒林外史的這段故事,當是在諷刺嚴監生的慳吝,有十多萬銀子的家當,為了多燃一莖燈草,死都不肯瞑目。但今日思之,或可有不同的看法。單就剔掉一根燈草之事而言,充其量嚴監生是過分儉樸而已,尚不能說他對人慳吝。
提到這個故事,是鑒於曾幾何時儉樸已成了失去的美德。一位朋友對我說,他有一個晚輩女孩,大學畢業後剛剛就業,薪水微薄,居然也手提一個名牌包包,好像不知儉樸是何物,言下頗有感慨。
儉樸真義
我覺得在今天這個時代,講求儉樸不祇有經濟上的意義。誠然,如果所得不豐,自當儉樸,以免入不敷出。即使收入甚豐有錢揮霍的人,儉樸對他仍有經濟以外的重大意義。
第一,儉樸代表不浪費資源。所有的消費行為使用的物材,最終都是自然資源的消耗。而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少數人的浪費會影響多數人生存的權利。就拿用水為例,我們用的水靠水庫的儲存,水庫的儲存來自於大自然的降雨。但聖嬰現象及反聖嬰現象,使得降雨不再按照季節準時來臨,水庫的儲存便至為寶貴。如果有人浪費用水,一旦久旱不雨,水庫枯竭,大家都成了涸轍之鮒了。晨昏散步,看到大樓管理員或街邊賣店,用水管沖洗公共空間或門前騎樓,流水一無節制,心中就不免嘀咕:雖然水費低廉,你付得起水錢,難道不想想缺水之苦麼?其他如生產電力需耗用煤炭,生產紙張需砍伐樹木,行駛車輛的汽油從石油而來,這些天然資源的採掘開發,不僅破壞環境生態,也並非沒有耗竭之時,我們浪費得起麼?
其次,儉樸代表不隨流浮沉。有人說這個時代是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消費,故我在。」消費主義成了潮流,成了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不少人不再是因為需要而消費,不再是為了實用而消費。他們消費是為了表示身分,炫耀財富,趕上潮流,不落人後。名牌用品的仿冒猖獗,仿冒者正是在迎合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廠商更是變換花樣,產品日新又新,誘使人們追趕時髦,做不必要的消費。在這樣的潮流氛圍下,能夠力持儉樸,不做非必要的消費,正顯示出能與潮流對抗、不隨俗浮沉的一種風骨。能在靡靡眾生中不理會他人的浮華,我行我素,特立獨行,這種人是讓人另眼相看的。
第三,儉樸代表確保自由之身。時尚風潮對於有些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他們為了一時的虛榮,不自主地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我住的巷內有一家商店,看不出是賣甚麼商品的,但常在週五晚上到次晨,有許多年輕人在門前通宵達旦地排坐於地。有一次忍不住好奇,問了一位排隊的男生,才知道他們要買的是這家商店推出的限量衫褲。物以稀為貴,因為限量,所以稀奇;因為稀奇,所以值得熬夜來買;穿在身上,就有與眾不同的驕傲。為了這點虛榮,他們被無形的繩索綁在商店門前彈丸之地,至少失掉了半天一夜的自由。他們並非孤例,類似的情形所在多有。時間即是生命,讓人警覺到儉樸原來不僅是不浪費金錢,也是不浪費生命。
新約聖經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自然不是不管住與行,乃是要人儉樸,不貪物質享受。又說:「又願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提前二:9)自是更明白地要人儉樸了。可知儉樸之為美德,不僅在物質面,也在心靈面、生命面,能不重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