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期這個專欄的文章「談儉樸」,由於版面限制,有些問題並未探討,本文再略予申述。

儉樸無絕對標準

首先就是儉樸的標準如何。每月花費多少金額,或收入的多少百分比以內才算儉樸?月入多的人與月入少的人儉樸的標準一樣嗎?或者花在甚麼項目上就不是儉樸?例如賓士級以上的轎車,或百萬元以上的精密音響設備?

很難為儉樸定一個絕對的標準。儉樸的意義是節約、樸素、不奢侈,與花費金額的多少或花費的項目並無必然關聯。按照今天一般的消費能力,就食來說,我們自然不必再像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那樣的清苦。但如果每餐都是濃甘肥軟的珍貴食材,不僅對健康不好,也難歸入儉樸之列。就衣來說,固然不必像幾十年前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樣的節省,但如果一衣之費超過常人一月之薪,累櫥的成衣經年不穿一次,自然算得上奢侈了。

又比方說,鞋子是必用之物,買一兩雙好看又合腳、價格又相當的鞋,自非不儉樸。但以前東南亞某國的總統夫人有三千雙高跟鞋,絕不能說她儉樸!音樂專業人士購買高級的樂器或音響設備,是其職業所需,雖然所費不貲,不能說他奢侈。一個暴發戶既無聆聽音樂的興趣,也沒有時間欣賞音樂,仗他有錢買了百萬元以上的音響設備,做為裝飾來附庸風雅,百萬元對他雖是小事,但要說他儉樸,大概同意的人不多。

因此儉樸雖難定一絕對標準,但如果從消費的實際需要與意義,及普通人的消費水準來衡量,大致可以判斷。

其次的問題是,如果某君經營事業有方,財富累積頗豐,倘衣食住行都要儉樸,剩下的錢該做何用?難道要作守財奴,只進不出?

賺錢不易,用錢而且是有意義地用錢,卻不難。能夠節制物慾的貪求,就可增加行善的支出、追求心靈的富裕,將錢財化為對自己和對別人的祝福。今天貧富有差距,城鄉有差距,山地與平地有差距;有不少弱勢族群需要適度經濟支援,需要現代醫療照顧,需要接受良好教育,需要保護關懷照料。許多公益機構在各個層面、各個角落關心這些不幸的族群,我們只要舉手之勞就可透過這些公益機構助他們一臂之力,挽他們於水火之中。助人最樂,想到我們的節餘財富能夠有助於人,豈不比自己多穿幾件衣服、多吃幾塊牛排,來得有意義得多?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這福未必是物質上的,卻一定是心靈上的。

改變消費項目

我們儉樸節餘的錢財也可用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上。「行萬里路」可以開拓視野、培養宏觀、調整井蛙心態,重新識人識己。「讀萬卷書」可以累積知識,汲取經驗,改變氣質,涵養性靈。讀書旅行是知識的源頭,是提升自我的途徑。旅行不僅是休憩身心,更是從各地的名山大川,感受上帝造物的瑰偉雄奇。讀書不僅增加知識,更能從古今的文明興衰,思索人類的困境及其出路。

餘如欣賞音樂戲劇的演出,參觀中西書畫的展覽,這類花費的無形收益也是難以估量的。本文執筆時,故宮博物院正在展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這件歷史性的鉅作有藝術上的崇高價值,有曲折流離的傳奇故事。參觀的人莫不飽飫這幅長卷筆觸的輕靈、氣勢的雄偉,與掌故的離奇,從而增加了對國畫的喜愛和欣賞能力。消費在這方面是絕對有益的。

最後一個問題有關經濟發展:如果每個人都儉樸,減少消費,那經濟發展豈不受到影響?

誠然,民間消費是構成國民生產毛額的一個因素,消費減少,國民生產降低,經濟成長便會減緩低落。但本文所談的儉樸並不必然全面地減少消費,部分高所得人士減少奢侈性的消費,節餘的錢財可以捐輸方式轉移給公益機構,協助有需要的族群,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因而民間總消費未必減少;也可以改變消費的項目,如前文所述以旅遊、讀書,及藝文方面的支出取代奢侈性的支出,這或許對於經營奢侈品的業者有所影響,但民間總消費卻未必因此而減少。因此,這樣的儉樸會影響經濟發展之說,有待商榷。何況國民生產毛額並不等於國民福祉。因為國民生產毛額的計算並未考慮到生活品質、環境保護、國民健康、文明發展、社會福利、政府治理等因素。故近年來國際間已有主張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取代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者。雖然其具體計算方式尚待發展,但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迷思已漸破除。儉樸如能使人扶厄濟貧,增進群己關係,或提升人文素養,正與這新的思潮不謀而合。縱使儉樸真對經濟發展略有影響,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