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們每天都在做決定,但有多少決定是自己內心裡真正要做的選擇呢?很多時候,我們的決定往往是希望讓別人滿意,是嗎?

看到一篇短文,以一段生活小插曲將這個現象清楚表達出來,很有意思。

管理學教授傑瑞.哈維和他的妻子一起到德州的一個小城去探望岳父母,當時外面氣溫高達四十度,太陽酷烈,實在不是出門的好時機,所以他們到了之後就在家裡喝點冰品,玩骨牌遊戲,打發時間。

沒想到玩著玩著,他的岳父提議要出去走走,到距離住處有七八十公里的艾比林小鎮去吃點東西。傑瑞一聽,心裡就想:在這麼熱的天,開輛沒冷氣的車出門,真是個爛主意!但他還沒開口,他的太太就複議,他只好附和說 :「可以啊!只要岳母同意就可以了。」他的岳母呢,也立刻回應:「好啊!我好久沒去艾比林走走了!」

於是一家四口頂著大太陽上路了,當然,很不好受──熱得要命、皮膚上沾滿灰塵,找了家速食店用餐,東西平淡無味,極不好吃……,四個小時後回到家,每個人都累壞了,誰也不想說話。傑瑞為了打破沉默,說了句:「去了趟艾比林,還不錯,是吧?」

沒想到沒人回應,過了片刻,他的岳母說話了:「說真的,如果不是你們三個想出門,我寧可留在家裡。」

傑瑞的太太接口:「別說是因為我噢!是你們三個要去的。」

岳父緊接著說:「該死!其實我根本不想出門,在家裡玩玩骨牌吃點東西,多舒服啊!只是覺得你們難得來,怕你們關在家裡無聊,才建議出門走走。」

原來,經過四個人同意的事情竟然是四個人都不願意做的事,傑瑞就將此現象叫做「艾比林矛盾」。

類似的狀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發生過呢?有吧!不論是小到夫妻之間決定吃哪家館子,到公司機構裡要訂出什麼決策,往往就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大家下一個人人都不贊同的決定,人人覺得自己是犧牲者,替別人著想而委屈了自己,卻不知別人也有同感,以至於大家共同做的決定是人人都不想做的事,如此一來,怎會有好結果呢?像這個小插曲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出門受熱沒什麼大不了,但若是攸關機構、公司,乃至個人生命裡的大事,做決策時也中了這樣的圈套,那結果就不堪設想了吧?

怎麼避免?或許學習真誠、負責是起步。真誠當然就是真實誠意待人,也真實誠意待自己,不要說一些自己不認同的話與建議,所謂負責是為自己負責,不要認為自己所以如此都是因為別人,推諉責任,只要是出於自己的口,就要為自己的話語負責任,那畢竟是自己的意見想法,不必以「委屈者」角色自居。當然,這也不是要大家凡事沒轉圜,硬碰硬,其中既牽涉到溝通的技術,也要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做選擇的主體,即便整體的結論非自己原先所願,但若大家都經獨立思考真誠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我們又選擇了服從多數的決議方式,那就表示這個決定仍是自己的選擇,沒啥抱怨,不是嗎?

不過,知道這個運行在我們中間的「艾比林矛盾」,會讓我們在發表意見、做決定的時候有所警覺,千萬別中了它的圈套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