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案例】

嘉禮的爸爸是個成功的商人,每天在外忙碌應酬,家境富裕,頗讓人羨慕。但在嘉禮心中卻有一份苦惱,原來嘉禮的爸爸過去一直想當個醫生,沒想到大學聯考因為少考了幾分不能如願。一轉眼十年過去,等到獨生子嘉禮出生後,很自然地便把一切的期望,都加諸在孩子身上。打從孩子幼稚園起,就開始有計畫的予以培養。但沒想到嘉禮這個孩子,從小就顯出了繪畫的興趣與天份,不過這些並不能討得爸爸的歡心;反倒責怪學校老師讓嘉禮畫畫,耽誤課業。雖然嘉禮三番兩次的向爸爸要求,不要再叫他做醫生,但換來的總是一大堆的責罵。 

一個禮拜六的早上,嘉禮六點半就被外佣叫起來,因為當天是例行考試的日子;但是嘉禮一走出家門就想到昨天晚上沒有好好溫習功課,想想情形好像不太對,今天的這關一定不好過,不及格又得出洋相,當著同學的面挨打……。想著想著,愈想愈恐怖,漸漸地嘉禮就感到一陣陣頭痛,並且愈接近學校,愈是痛得厲害,甚至有想吐的噁心感;接著愈來愈不對勁,連腿也痛了。到了學校門口再也忍不住了,叫了部計程車趕緊回家。還沒起床的媽媽被他弄得莫名其妙,心想大概是嘉禮的身體不太舒服吧!挨到十點鐘,媽媽正要帶嘉禮去看醫生順便買藥,沒想到這時嘉禮已經好多了,正聚精會神的為昨晚未完成的佳作在上顏色呢! 

既然是生病了,禮拜六下午及禮拜天的補習,自然就請假免去了,於是嘉禮就很輕鬆愉快的過了兩天。但是一到星期一早上又不對頭了:嘉禮這回根本沒有起床,只聽到嘉禮直叫頭痛、不停的噁心,又似是而非的吐點唾沫出來。好吧,再休息一天吧!可是就像上星期一樣,到了十點多鐘,一切又雲消霧散了。 

一連幾天下來,情況均未見好轉;於是便去看醫生了。在一大堆的頭部及各項內臟功能的檢查後,確定嘉禮仍像以往一樣的健康!既非身體的問題,那就可能是精神或情緒的毛病了:於是在接受一連串的心理測驗、學校、家庭訪問、及幾次的面談後,精神科醫師肯定的說,嘉禮得的是「懼學症」。 

【病例分析】 

「懼學症」(School Phobia)實際上在臨床上更仔細的可分為拒學症(School Refuse)、懼學症(School Phobia)及逃學症(Play Hooky)三種。 

拒學症: 此症多半發生在較年幼的孩童身上,常見於三歲或六歲的小孩。在剛開始要上幼稚園或小學的孩童,常害怕離開心愛的母親,深怕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失去了母親的保護,可能遭遇什麼危險;甚或擔心見不到的母親,是不是會突然失蹤,或有什麼不測;總之不甘心離開自己認為最安全的避難所。在精神醫學上有個特殊的名詞「分離的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但許多時候,臨床上常可發現,小孩的拒學,常合併有母親也捨不得小孩離開的情形;因此更減少了孩子上學的動機。要不然就是母親根本沒有注意到孩童這種分離焦慮的心理;在毫無準備的情形下,突然地就把那個尚莫名其妙的孩子送上了娃娃車。可憐的孩子,心不甘情不願的爬進了鐵欄杆的車內,於是彷彿進了小監獄似的大聲哭嚎,但仍被無情的帶走。當然到了教室,他只有冷漠的躲在角落,誰也不睬,並且一有機會就逃回家;或是百般耍賴,不想上學。 

其實若能及早作準備,到了孩子該上學的年齡,先有計畫的帶孩子到學校附近逛逛,告訴他那個地方叫學校(或幼稚園),裡面有很多小朋友,有很多玩具可以玩;過幾天再漫不經心的帶著小孩經過那所早就看中的學校,這回走得更近一點,橫過了馬路走到校門口,帶他看看那地方,聽聽小朋友們的歡笑聲,讓他留下一個好印象;下一次就可以實際陪他進去玩一玩滑梯,介紹老師、小朋友讓他認識。經過這一連串的準備,便可以正式、安心的上學了。雖然看起來似乎麻煩,事實上卻減少了很多日後的困擾。 

懼學症: 

此症是指學童在學校的適應發生了困難。這種情形多半指同學間的相處產生難題,老師學生間有了隔閡,而最常見的還是學校課業發生了困難。在嚴格的管教下,孩子實在是怕上學,嘉禮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上的是升學班,換句話說就是強迫讀書班;自己喜歡的繪畫,非僅不受重視,甚且成了一個受責的理由;每天要去準備那些唸不完的書、考不完的試,其目的僅為了日後能夠進自己不想進的醫學院。其實嘉禮是不是真不適合學醫;或他真是個繪畫天才,亦未可知;或許嘉禮繪畫的那一雙手,也可能是一雙為病人開刀時最精細的一雙妙手;但就由於親子、師生間沒有良好的溝通,以至於把反抗的權威、反抗爸爸,變成了反抗爸爸的期望。如果嘉禮的父親,能夠換成為一個和藹可親,既是朋友,又是老師的爸爸,那麼一切問題豈不均迎刃而解。 

上述的兩種拒學及懼學症均有一共同的特徵:孩子常在早上要上學的時候,出現一些身體上的症狀(中國人常見的是頭痛,外國人則最多為腹痛),因而可以不用上學;而症狀過了十點或到了下午又消失了;然而孩子雖然沒去上學,但仍留在自己家中或父母親曉得的地方。在以往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兒童的情緒問題,絕大部分出自父母的養育不當,因此治療上就必須以父母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捷徑。 

逃學症:

 此症一般是指孩子離家後,父母以為他去上學,但實際上他卻溜出去玩耍了。這種現象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常常逃學的孩子,往往在青少年期就會顯出反社會及犯罪的傾向,故可能是一種早期反社會人格的現象。一旦發現孩子經常無故的逃學,就該及早動員一切助孩子回轉的人如:父母、老師、親屬、輔導、牧師……等,及早將孩子挽回。但對孩子最有注意的門徑,在於我們願意為他做什麼?而不是要教訓他什麼,更不是給予什麼處罰!愛心與關懷是每一個人所嚮往的,當然逃學的孩子也不例外!事實上,他們可能需要加倍和更持久的真愛。因為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到了成為專以犯罪為樂,發揮攻擊、欺騙本能的反社會人格違常者,對今天的精神醫學而言,治癒效果非僅事倍功半,甚至幾無任何果效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