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年十一月黃小石長老來台做一年一度的宣教,宇宙光同工與他在午間便餐。用餐時,我指給他看鄰桌的年輕人都在各玩各的手機,彼此沒有交談。他說這種情形很普遍,美國有位教授寫了一本書,書名是《Alone together》(試譯「在一起一同孤單」),就是在研討這種現象。我當時沒有聽清楚作者的名字,上網一查,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雪莉.透克教授(Sherry Turkle)。她是科技與社會學的教授。我尚未讀過此書,但從她二○一二年Ted Talk上的演講,可以略知她的看法。

她說:十五年來她訪問了數百人,有老有少,問他們的網上生活。發現這些放在口袋裡的行動裝置,不止改變了人們的行為,甚至改變了人們自己。在公司開會時、在上課時、聽演講時、在所有的集會上,人們傳簡訊、收發電子郵件、上臉書,或上網購物。兒女抱怨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反之亦然。還有人甚至在告別式上玩手機,把自己從悲傷和現實中抽離,投入到手機裡。

她說:我們漸漸習慣一種新的、在一起一同寂寞的相處型態。人們想要在一起,但又想和別的地方連線。青少年最需要發展面對面的關係,而現在他們幾乎一切都以簡訊來溝通。人際關係豐富而複雜,簡訊的隻字片語,無法讓我們彼此了解和認識。規避了面對面的對話是嚴重的事,它危害自我反省的能力,更危害了成長中的孩子心智發展的基礎。

她也談到了機器人。她說:一位失去孩子的母親在跟一個外型像小海豹的機器人講話,機器人似乎聽得懂她的話,能夠安撫她。那位媽媽從機器人得到慰藉,我反而覺得這是我十五年來研究中最痛心的事。我們對於科技有愈來愈多的期待,但對彼此的關係卻愈來愈不抱希望。我們感到孤獨但又害怕親密;從社交媒體到社交機器人,我們設計的科技使我們錯覺,以為不需要友誼就能有伴。

她說:我們口袋裡的手機正在改變我們的心靈,因為它給我們三個令人滿意的幻想:一、我們的注意力可放在任何我們想到的地方;二、總會有人聽到我們;三、我們永遠不會孤獨。而這第三點想法非常嚴重,好像獨處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人們一旦獨處,就變得焦慮不安,哪怕是排隊或等紅燈時的分秒時刻,立刻會將手機拿出來把玩。實則獨處使人找到自我,體驗孤獨才能與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當我們不能獨處,而以手機連結別人時,我們只是利用他們,把他們當作備件,來支持脆弱的我們。

最後她說:我們需要進一步反省和探討,看我們對科技的應用會帶我們去到哪裡,我們將付出甚麼代價。我不是說我們不該使用行動裝置,而是說我們該在人與科技、人與人,以及與我們自己間,建立一種較有自我意識的關係。讓我們運用數位科技使我們的生活真正成為我們的所愛。

上面她在Ted Talk的演講,使我想到去年上映的一部得了許多獎項的影片:《雲端情人(Her)》。故事的男主角西奧多與妻子離婚後,一直無法與他人來往。某日買到一套全新研發的名為莎曼珊的人工智慧軟體,軟體中的莎曼珊聲音甜美、機智風趣,又善解人意。莎曼珊透過資料的分析比對,提供許多有效的建議,不僅達成西奧多的願望,還更進一步地幫他在約會與工作上開展。西奧多在初期使用的過程中,感受到莎曼珊所能提供的遠比真人還好,因為這樣的依賴,讓西奧多與莎曼珊之間的關係,跨越了人與電腦軟體的界線,他發現他已經不能沒有莎曼珊。直到某一天,西奧多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竟然愛上了莎曼珊,這位「雲端情人」。但是出乎意外地,莎曼珊的智慧隨時間進化,開始與他人有所互動,有所交流,有所戀愛,西奧多不再是她的唯一。當西奧多質問她的時候,莎曼珊說:「我屬於你,但我又不僅屬於你。」西奧多才從夢中醒來,回到現實。

智慧手機、臉書、機器人、電腦軟體等,這些科技產品能提供許多便利,自然對人有益,但同時也帶來問題。除了「在一起一同孤單」外,還有常人都可覺察到的弊端:一是時間的浪費,手機和電子郵件等傳來的資訊五花八門,檢閱極為費時;一是過分依賴科技,漸漸流失自己的智能,例如久用電腦書寫會逐漸忘掉如何寫字;一是在現實中無法面對的情感問題,極易移情在機器人或其他科技產品上,虛幻取代了真實,而虛幻終將破滅。

人脫離不開關係。最上者是與神的關係,其次是與人的關係,再次是與其他生物的關係,而今又有人與科技產品的關係。如果一旦科技產品取代了神和人的地位,那將是人類極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