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取消讀取

這樣一個故事。徐生大學畢業後到歐洲留學,以很低的租金住在一對老夫婦家裡。老夫婦仁慈寬厚,待這位異國學子如同己出。徐生努力讀書,常常深夜才回家,回來時老夫婦都已就寢。過了不久,徐生發覺老先生對他的臉色不是太好。他不知道是甚麼原因,心想是不是他們嫌租金太低了。有一天夜裡他回來,剛放下書包打算沐浴睡覺,老先生輕輕推開房門,表示想和他談一談。

老先生開頭說:你知道我們很歡迎你住在這裡,我太太待你跟自己的孩子一樣,但你好像並不喜歡住這裡,不喜歡我們。徐生說:怎麼會?你們就像我的父母一樣,這樣照顧我。老先生點點頭,接著說:那就請你晚上回來時聲音小一點,不要砰的一聲關門,或是大聲的咳嗽,我太太睡眠不好,吵醒了就不容易再睡。徐生連連道歉,說他不是故意的。老先生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想到別人是一種基本的休養。我們都是基督徒,聖經說要愛人如己,能凡事想到別人,才可能愛人。徐生點頭稱是,表示以後一定注意,臉卻是一陣紅一陣白,心中慚愧得很,老先生的話雖然很客氣,卻顯出自己的自私和缺乏教養。

凡事為他人設想

來過台灣的朋友,很多都稱讚台灣的人情敦厚:例如計程車駕駛的拾物不昧、指引問路人的詳細周到、捷運扶梯的靠右站立、等候公車的排隊有序等等。這些生活文化上的良好表現,讓人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有些地方仍然美中不足,不免令人遺憾。

例如台灣的禁煙已有相當成果,室內完全禁煙,但癮君子在室外吞雲吐霧則為法所不禁。室外並無時空限制,因此人行道上、商店門口,甚至街頭巷尾,蹲坐的、站立的、行路的,皆可人手一煙。行人跟在他們後面,或是走在他們旁邊,須得掩鼻閉氣才免吸入他們的二手煙。有時在公園晨運,原想呼吸幾口新鮮空氣,但如不小心站在煙客的下風處,也會被他薰得左避右閃,令人有無所逃於天地間之感。如果他們能想到二手煙對別人的害處,也許就不會肆無忌憚地隨地哈煙了。

又如台灣的美食可說遠近聞名,假日約三五友好找一個小館餐敘,天南地北的閒聊,也是人生一大快事。餐桌一般不過一公尺方圓,按說輕聲細語也能暢敘衷曲,但十次有八次總得直著脖子喊叫,才能讓對方聽得清楚。何以致之?是因為鄰桌的食客一個比一個聲音大音階高,把整個飯店吵成了菜市場,你嗓門不大就被淹沒在眾聲喧譁中。餐敘、餐敘,總不能悶頭吃飯不說話吧?可是你的嗓門一大,又成了別人大聲叫嚷的理由。這樣的互為因果,一山更比一山高,最後多半乘興而來敗興而返。假定食客都能想到別人,壓低音量,大家在飽飫美食之餘又可暢所欲言,豈非皆大歡喜?

看見需要付出愛

今年是馬雅各來台醫療宣教一百五十年。他決定來台時只有二十七歲,是一位優秀的醫生,且剛在家鄉訂了婚,正是年輕有為成家立業之時。他的傳記說他是受了神的呼召,因此放下一切來到台灣。他受了神的呼召固然不錯,但若非他想到台灣還是福音未得之地,並且衛生和醫療都極為落後,那裡的人靈魂與身體都需要救治,因而動了愛心,他未必會順應神的呼召。當時從西方來台相當困難,他從風景秀麗的蘇格蘭啟程,迢迢萬里,經過了一百四十天海上的艱險,抵達上海然後才轉到當時還是蠻荒的台灣來。若非看重台灣人民靈魂的得救勝過自己的性命,他也未必會冒險前來。想到別人,並願為別人的益處付出代價,這就是愛了。

互愛互敬愛人如己

使徒保羅在羅馬監獄中寫了腓利門書,這是一封為逃奴阿尼西母向腓利門求情的信。阿尼西母原是腓利門家中的奴隸,大概偷了腓利門的錢財畏罪偷跑。可能入獄後認識了保羅,保羅帶領他歸主,阿尼西母遂在獄中服侍保羅。依照當時的法律,逃奴必須送返原來的主人。原來主人若不寬容,還可能送官判處死刑。

保羅當時是在獄中,本身的禍福難料。既已帶領阿尼西母歸主,阿尼西母個人竊財脫逃的事應由他自己面對,保羅似可袖手不管。但他想到阿尼西母可能遭遇的危害,放心不下,便寫了這封情詞並茂求情的信。

這封信強調了在基督裡的兄弟之誼,人際關係應在互愛互尊的基礎上重新建立:阿尼西母「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門一:16)這封信雖是為了阿尼西母一人,但對奴隸與主人在基督裡的關係應當如何,提出了新的教導。傳說阿尼西母後來獲得自由,在歌羅西教會裡成為一位出色的信徒。

愛人如己,從想到別人開始。